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出新的趋势。四大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总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1978年到2004年四大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从2004年至今四大地带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逐年缩小。同时,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十大城市群GDP占全国GDP比重持续上升。在发展阶段较高的城市群,经济活动开始从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周边城市扩散;而一些发展阶段较低的城市群,城市群内部经济活动向核心城市集聚。本文研究在什么条件下经济活动趋向于集聚,在什么条件下经济活动趋向于扩散;对于城市群发育过程中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共存的现象,本文希望建立模型对城市体系的演化过程给出一个逻辑一致的解释。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我国区域差异的演化趋势做出合理的解释,并针对我国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第一章是导论,指出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区域差距的演化趋势和城市群发展趋势;第四章建立了一个包含城市拥挤成本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区域一体化进程对区域差距的非线性影响,同时研究降低城市拥挤成本措施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建立一个三地区模型,来分析区位、市场规模、比较优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六章使用我国地级城市层面的数据,考察了城市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区位优势对城市效率的影响;第七章是结论和启示部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结论1:地区之间的贸易成本是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发展差距将出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随着区际交易成本下降,必然会经历一个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阵痛期”,必须采取一定的区域政策来避免区域差距过大造成的影响。结论2:当区际贸易成本处于中等水平、产业完全集聚在核心区时,中小城市依靠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不可能吸引到产业;只有当地区间贸易成本足够低时,改善本地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产业从核心区向边缘区转移。另一方面,大城市改善交通住房条件的政策会导致人口和产业的进一步涌入。大幅降低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贸易成本,能够促进产业向中小城市的有序扩散,同时解决大城市的过度拥挤。结论3: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起重要作用,地理是非中性的。当经济活动开始从核心城市向外扩散时,产业会首先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转移,形成城市群或都市圈。对于区位条件较差的地区,即使其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也未必能够吸引产业。只有在区际贸易成本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后发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才可以明显带动区域发展。结论4:使用我国地级城市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我国城市群的演化还处于核心-边缘模式阶段,即核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主导着城市群内各城市间联系。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之间并未形成合理分工,没有形成有效的城市联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