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博会作为世界级的展览盛会,由于其时间长、人流物流多的特点,使世博会的举办地存在蚊媒传染病输入并传播流行的可能。蚊虫作为该类疾病的传播媒介,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正值蚊虫高峰期。登革热是蚊虫在上海地区可能传播的主要病种,而白纹伊蚊作为登革热的媒介,是上海地区的主要蚊种之一。为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积极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有效预防控制蚊虫传播媒介的孳生和成虫的侵害,降低蚊媒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掌握世博园区的蚊虫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规律是防控蚊媒传染病的前提。为此,本课题于2007年至2008年世博园区建设前后,采用CO2诱蚊器法在黄浦区涉世博区域开展连续两年的成蚊监测,监测时间为3月至11月,每旬监测一次。结果发现:世博园区建设之前的2007年,监测区域内蚊虫种群由三种蚊虫构成,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捉蚊虫总数的71.9%;其次为白纹伊蚊,占总数的27.8%,三带喙库蚊仅占0.3%。2008年起,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监测发现的蚊虫依旧为三种,表明该区域蚊虫的种群构成未因工程建设的开展发生变化,但三种蚊虫的数量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8年监测到的淡色库蚊数量较2007年下降了54.5%,构成降至43.5%;白纹伊蚊的数量上升了47.3%,构成比上升至54.5%;三带喙库蚊2008年比2007年上升了400%;监测结果的变化与工程建设改变的蚊虫孳生环境和各蚊种孳生特点基本一致,淡色库蚊的孳生环境主要以污水沟、阴井、雨水井等污水型积水作为产卵孳生地,而白纹伊蚊则产卵孳生在清水型小型积水中。施工地面的全面开挖,包括了路面和相配套的雨水井、窨井、污水井及其管道的重新布局和施工,使得原来淡色库蚊的孳生环境也发生彻底改变,不利于淡色库蚊的孳生,而地面坑凹不平以及工地上不断出现的生活垃圾,产生大量的小型易积水容器,使得孳生环境更适合白纹伊蚊。两年的季节消长显示2007年和2008年蚊虫的密度高峰均为7月和10月。由此得出结论,因为2008年世博园区的工程建设改变了蚊虫的孳生环境,导致各蚊种的构成比例发生变化,但蚊虫的季节消长特点没有受到影响,说明环境的改变对蚊虫密度的高峰期没有影响,提示在世博期间蚊虫密度高峰期来临之前,加强蚊幼孳生和成蚊密度的消杀和控制。为提高世博园区蚊虫监测质量,准确掌握蚊虫种群动态变化的真实信息,2008年在开展CO2诱蚊法监测蚊虫的同时,采用黑箱法同步监测,以比较两种监测方法的监测效果。5月至11月期间每旬监测一次成蚊密度,结果显示黑箱法捕获的成蚊以淡色库蚊居多,占80.5%;CO2诱捕法捕获成蚊以白纹伊蚊比例最高,占55.9%;在捕获成蚊的雌蚊构成方面,CO2诱捕法高于黑箱法,这与两种方法的捕蚊原理相符,CO2诱捕法在诱捕蚊虫时对雌蚊更有引诱力,而黑箱法依据蚊虫喜欢栖息于深色环境的共有的生态习性设计,在对蚊虫的引诱力方面雌雄差异不大。结果同时显示两种方法监测到的蚊虫消长变化有统计学相关性,提示黑箱法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方法能够反映蚊虫在特定区域的密度和消长特点,表明黑箱法在针对淡色库蚊的监测工作中更加有效,而CO2法对白纹伊蚊成蚊的监测效果更好。研究还通过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上海世博园区黄浦园区和卢湾园区2007年6-10月白纹伊蚊密度变化与气象因素间关系,以探讨气象因素中气温、降雨量对白纹伊蚊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浦园区和卢湾园区的多元逐步回归研究中气温都进入回归方程,而降雨量都没有进入方程。在黄浦园区和卢湾园区的回归方程比较中,卢湾园区截距与黄浦园区没有差异,卢湾园区气温的斜率比黄浦园区大0.060,这种差异显然是由于两地间环境因素和影响孳生环境的人为因素等差异造成的。气温与白纹伊蚊密度密切相关,相关程度取决于环境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这两种因素与气象因素以共同作用的方式影响着白纹伊蚊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