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入中国,而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随笔作家之一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于1952年创作的《夏洛的网》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与成人文学相比,学术界往往忽略了对儿童文学的研究,以至于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就更为少见。儿童文学,是独立于成人文学的一个文学分支,有着不容忽视的语言特色。这些特点总是在无形中影响着译者的翻译决策。儿童文学的译文是否适应儿童的理解能力,能否迎合他们的需求、兴趣和爱好等,这些因素决定着这一译文能否得到儿童读者的接受与欢迎。这种理解与本文所要选取的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儿童文学翻译已经在接受美学、关联理论、翻译伦理、功能理论以及目的论等理论角度下进行过一定研究,可是,还尚未与翻译适应选择论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说,将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到《夏洛的网》中译本的对比研究将是一次积极的尝试,期望能为今后的外国儿童文学英汉翻译技巧提供参考,同时验证该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可行性。胡庚申教授于2004年系统地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以原文为核心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下对译文的选择。在全球生态化背景下,胡庚申教授创新地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融合到翻译理论中来,因而一种新的宏观翻译理论得以形成。本文中,《夏洛的网》中译本的对比分析从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文本选择阶段,作者对比分析康馨和任溶溶对自身需求和能力,以及对儿童文学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第二部分翻译进行阶段,作者对比分析康馨和任溶溶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方面做出的适应性选择。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发现,一方面,尽管康馨译本在成年人眼中较为简洁与优雅,但是由于任溶溶身兼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其译本对儿童文学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度更高,尤其是在语言和交际维度上,任溶溶作为职业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其译本更多地考虑了儿童这一核心读者群的语言特色。因此,总体来说,任溶溶译本更能为儿童读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就儿童文学来说,翻译就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等主要层面上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获得最优整合度译文,并在原作和儿童读者之间成功搭建交流平台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