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医宝鉴》为朝鲜国太医许浚所作。许浚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7年),金浦郡人。30岁时成为太医院医官,后为皇宫御医。许浚不但临床医术精湛,医著颇丰,撰写了《方论脉诀集成》、《痘集要》、《胎产集要》和《救急方》等书,为朝鲜医学的发展作了巨大贡献。中朝文化的背景有很多相同之处,医药交流也很多,但由于地质、饮食的因素,造成人体体质的不同。许氏根据中国医书进行整理,重编成符合朝鲜国情的新书,这些为作者编著《东医宝鉴》奠定了基础。许氏参考了中国古医书500余卷,经过14年的努力,终于在1610年完成了这部著作,于1613年正式出版。《东医宝鉴》的书名,根据王节斋所说:“地域来分南北,称呼北医与南医”,朝鲜国因位处中国的东方而名东医,宝鉴为照彻吉凶轻重的明镜。《东医宝鉴》共25卷,正文22卷,目录2卷,针灸1篇,其中内景4卷,外形4卷,杂病11卷,汤液3卷。许氏编著此书对原文的引用也不尽一致,对于《素问》、《灵柩》、《难经》等书,直接引用原文。对于《伤寒论》等书,采用“意引”之法,并不采取其原文。引文之后,都标明其来源,或为作者,或为书名,不一而足。许氏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来挑选方药,从汉代至明代之前的中国古籍,如《伤寒论》、《千金方》、《本事方》、《活人书》等书,在引用时,将原文及中国古代医书名简化,如《丹溪心法》作“丹心”,《医学入门》作“入门”,《万病回春》作“回春”《医学正传》作“正传”等等。许氏在《东医宝鉴》中修改了部分所引《伤寒论》原文的方名,还按自己的思想编写了与原文不同的方名,简洁而避免重复。主治简洁明了,体现出抓主症的思想。药物变化根据后世医家区分赤芍、白芍,赤茯苓、白茯苓等的药效。许氏《东医宝鉴》撰写时所用基本为宋之后的药物,药量依据临床的有效剂量和当时药物的方便性而定。仲景汉代与朝鲜同时代一两的比例为1:2.7,所以许浚药量比仲景原方的药量少。许氏在书中清楚的记载了药物的具体剂量,煎药方法,煎药量,服用量,服用方法等。《伤寒论》记载“作一贴”是药物的总量,《东医宝鉴》“作一贴”为一剂的药量。许氏考虑到,当时处在朝鲜战争后,经济紊乱,缺医少药的环境下及朝鲜人体质的因素,将所引药物剂量均减少,还将《伤寒论》原文上的部分服用方法删除,在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现在《东医宝鉴》通过媒体电视剧在韩国广为传播,不仅仅为学者所熟知,大众对其也相当了解。《东医宝鉴》在临床实践中是一部相当重要的指导资料,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文中所引书籍均为简称,所以有些书名就不能够辨认,对于所引药物的研究带来了不便,像《本草》一书就不知是哪一部《本草》书籍。本研究所关注的是《东医宝鉴》所引汤证与《伤寒论·太阳病脉辨并证》原文、汤证的比较。通过两书的比较,我们可以较清晰的了解到许氏《东医宝鉴》对《伤寒论》的具体引用为:所引内容与原文基本一致,主要还是采取“意引”的方法,文字虽有变化,所表达的意思却完全相同;再者,书中也将抓主证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本书对于韩国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对于本书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通过两书的比较可以了解到两国文化的差异,对于两国医学的交流和发展将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