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历史,每一个国家的存在及发展,都难以避免外来的冲击和内部的嬗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规律之下,顺应和同化自然难以避免。可是时髦并不等同于先进,而改良也不该意味着抛弃。如何还原和解读那些已消失或濒临消失的历史遗存,将自身的传统进行有效的传承,保持自我,做到“和而不同”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有许多特定节庆日,诸如春节、端午、清明和重阳等,“人日”也是其中之一。在中国传统节日“人日”当天,人们除进行一般的社会活动外,还会通过赠送“胜”来表达对于自己诞生的庆祝。据遗留的文献和图像记载,“胜”这一型模是“西王母”的典型配饰。可是在中国最早的神灵谱系中,“西王母”相貌狰狞凶恶,并且掌管的恰恰是死亡。在这貌似相悖的情形下,一切仿佛处于矛盾之中。“人日”源自于占卜,至迟出现于战国并流传千年。“诗圣”杜甫曾在此节当天写道“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画巧耐寒”,希望人们率性江湖,无惧路难行。对人生的乐天与豁达,仿佛一直都是先哲们所宣扬的主旋律。西王母形象从最初的蓬发衍化成了今天的端庄。并且“胜”也在作为饰品的基础上提醒人们顺应天道和淡然生死。穷尽处也许并不意味着终点,可能只是另一个轮回的开始。生死、时空、方圆与阴阳,一切的人生探讨和思维构建,都可以在“胜”的符号中找参引。本文还通过与西方遗存相比较,可见不同民族在对时间与死亡的认识上有时却是殊途同归的。萌芽,兴盛,然后衰落是所有存在的既定运行规律。不管是“人日”还是这天的代表性配饰“胜”,都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闪现后又湮没流逝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将关注点过多聚焦在了赢取经济的提升方面,对于传统的物质与非物质遗存的保护过少。地球村状态的形成在促进多民族融合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使得年轻一代漠视本民族传统的趋势也在加剧。基于中国的阴阳观念,一切都是互生和转化的,机遇也意味着挑战。事物的产生总有它的合理和必然原因,而消亡又是历史不可更改的周期。我们是人,而不是神,做不了造物者也当不了救世主。但有效的活在当下并传承当下,应该视作是我们的历史责任。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本文拟通过对如今却只是零星残存的传统节日“人日”,及其包含的型模“胜”进行一些探索与追溯,以期找到传承的合理性及其内在的哲学观念及文化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