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综合胃癌转移淋巴结个数和解剖位置信息的新N分期的可行性;
(2)比较新N分期与第13版JRSGC(日本胃癌研究会)的N分期以及第5/6版UICC(国际抗癌联盟)的N分期三者间的预后能力。
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癌诊治中心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419例,分析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及解剖位置的预后特点,建立一个综合转移淋巴结个数和解剖位置的胃癌新N分期。
结果:所有病例平均检获淋巴结26个;其中转移淋巴结平均4.53个;淋巴结的转移率为57.8%(242/419)。419例胃癌患者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59.8%,UICC的各N分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N0:86.0%;N1:51.8%;N2:19.4%;N3:10.4%;各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RSGC的各N分期5年生存率为N0:86.0%;N1:56.7%;N2:30.7%;N3:0.0%,各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组织类型、浸润深度、JRSGC的N分期(转移淋巴结解剖位置分组)以及UICC的N分期(转移淋巴结个数分组)都是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其中浸润深度、JRSGC的N分期以及UICC的N分期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通过Cox回归模型可知在JRSGC的各N分期中,转移淋巴结的个数(UICC的N分期)均为其独立预后因素,但UICC的各分期只有在N1期中,转移淋巴结解剖位置(JRSGC的N分期)才是其独立预后因素,其他各亚分期的预后与转移淋巴结解剖位置无关。利用Cox回归模型进行转移淋巴结个数的截点分析,结果发现转移淋巴结个数为7时生存差异统计学意义最大,X2值为34.126,危险比为19.734,95%的可信区间为7.255-53.676(P<0.001)。根据此结论,可将JRSGC各N+期分为两个亚组:NXn1~6和Nxn≥7。在JRSGC各N+期中Nxn1~6组的患者生存期均明显高于Nxn≥7组的患者,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生存比较可知,N1n≥7、N2n≥7和N3n1~6三组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并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将本组患者根据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和解剖部位分为4组,即newN0为N0,newN1为N1n1~6,newN2为N2n1~6,newN3为N1n≥7+N2n≥7+N3n1~6,newN4为N3n≥7,4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newN0:86.0%;newN1:61.5%;newN2:41.5%;newN3:22.0%;newN4:0.0%,各分期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新N分期、JRSGC的N分期、UICC的N分期、浸润深度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示新N分期、浸润深度是本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并非JRSGC的N分期与UICC的N分期。
结论: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和解剖位置都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胃癌的N分期有必要能同时包含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和解剖位置的信息。新的胃癌N分期综合转移淋巴结个数和解剖位置的信息,预后效果强于JRSGC的N分期以及UICC的N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