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公路全寿命周期理念提出,低温裂缝问题已成为沥青路面研究的热点与关键方向之一,相关领域学者对其提出了大量评价方法。但工程实际表明,常用的小梁弯曲试验、低温劈裂试验、同现场开裂相关度不高;BBR试验(弯曲梁流变试验)对开裂能力预测效果一般。本课题基于此背景,利用既有路面芯样、不同老化程度的几种吉林省常用沥青进行改进BBR试验(EBBR试验)及半圆弯拉试验(SCB试验),将回收沥青的EBBR、SCB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公路全寿命周期理念提出,低温裂缝问题已成为沥青路面研究的热点与关键方向之一,相关领域学者对其提出了大量评价方法。但工程实际表明,常用的小梁弯曲试验、低温劈裂试验、同现场开裂相关度不高;BBR试验(弯曲梁流变试验)对开裂能力预测效果一般。本课题基于此背景,利用既有路面芯样、不同老化程度的几种吉林省常用沥青进行改进BBR试验(EBBR试验)及半圆弯拉试验(SCB试验),将回收沥青的EBBR、SCB结果进行互相验证,回收沥青与新拌沥青EBBR结果比对验证,判断了该两试验对沥青路面低温性能评价能力。利用离散元模拟建立SCB虚拟试验体系,将EBBR与SCB试验结果建立联系,提供了一种直接通过结合料试验结果预测混合料低温性能的方式,进一步揭示了EBBR试验同SCB试验指标间的数值关系。首先,对回收料及新拌沥青进行处理。将取自长吉高速四种开裂程度路段的芯样进行切割及预切缝,用以完成SCB试验加载。加载后将试件破碎,经过抽提及蒸馏处理后分离出四类回收沥青,测试了回收沥青的三大指标,对其进行TFOT老化处理,留于EBBR加载使用。选用按照吉林省规范要求拌制的六类基质沥青、改性沥青,将其进行短期TOFT老化、长期老化处理,并测试老化前后三大指标变化,剩余沥青留用于EBBR测试分析。对新拌沥青进行低温PG分级,对分档结果简单分析后得出老化类型、沥青品种对低温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常见沥青结合料低温评价方法及指标,选择使用EBBR试验对抽提及老化沥青展开性能评价工作。由于BBR测试包含于EBBR体系中,先行对BBR条件下的流变性能规律展开分析。通过劲度模量及其变化率关系,确定了三类老化对沥青材料抗裂能力影响程度,判断了改性剂种类对沥青低温性能影响规律。引入Delta T指标,并得出新拌沥青低温松弛能力的变化规律。由于传统指标依托于PG分级,数据分析及处理方式同我国现实需求不匹配,结合SHRP规范提出了基于连续分级的沥青低温设计温度指标,并验证了其数据稳定性与评价能力。针对现行沥青路面规范中提出的180s劲度模量,基于伯格斯模型得到其拟合计算方式,并据此计算了各类沥青的低温开裂指数预测值。基于EBBR试验加载模式,得到了四类典型路段抽提沥青、常见基质沥青、改性沥青的低温等级损失,定量分析了不同养护时间、养护温度下物理硬化对结合料低温性能的影响。得出抽提沥青的等级损失约为2~3℃,新拌沥青则为1~8℃左右。根据指标分布规律,结合相关研究,认为EBBR试验适用范围广,比传统BBR对沥青质量的要求更高,能够用来进行回收沥青、各类老化沥青、常见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评价。之后,分析了SCB试验方法及其指标表征规律。参考AASHTO规范及IL-SCB试验,设计了可供100mm直径及150mm直径样本使用的试验模具,改进了试验的控制方法,进一步增强该试验的适用性。对路面芯样的断裂能分析反映:100mm SCB试验结果能够与服役路面开裂程度构建起定量关系,开裂程度更大的路段,其对应断裂能数值更低,结构的抗裂性能更差。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SCB试验数据变异性较小,数据稳定性较好。分别测试了峰值荷载、断裂能、断裂韧性、劲度、灵活性因子指标的低温评价能力。认为除峰值荷载外,其余指标均能得到预期规律,这些指标得到的数值规律印证了断裂能分析中得到的结论,侧证了SCB试验对沥青路面低温抗裂能力的预测水平。SCB试验同回收沥青EBBR结果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这也证明了该试验方法的准确性。最后,利用离散元PFC软件完成了沥青混合料三维离散元虚拟试验。根据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的细观力学特点,选用简化后的建模方式,将FAM简化为接触键。选择软化平行键模型作为球形颗粒之间的接触模型。参考胶砂预测混合料动态模量的方法,利用三相模型预测得到了四种回收料的胶砂弯拉模量。运用频域分析方法及线弹性相关原理,将沥青BBR试验劲度模量转化为松弛模量、体积模量、剪切模量主曲线,结合复合材料结合理论先后计算了等效包裹膜厚度、单一粒径等效模量及FAM等效弯拉模量。通过曲线线形对比、数据对比方式,验证本文提出的SCB虚拟试验设置,完成了该试验虚拟试验模拟架构的搭建工作。初步构建起直接通过沥青结合料试验获取混合料低温性能的预测方法。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交通拥堵在我国变得日益严重,发展轨道交通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伴随着城市轨道网络规模的扩大,城市轨道的运营与管理也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客流是城市轨道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雨雪天气会使城市轨道客流产生波动,进而影响到城市轨道客流预测的准确度以及城市轨道运营安全。通过对客流波动规律的研究,解析不同雨雪等级下的客流波动规律及客流波动持续时长,提出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雨雪
未来航天运载器的目标已经逐步面向清洁化、可重复使用、单级入轨等,制造低温贮箱成为航天工程的关键技术,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比强度高,作为制造低温贮箱的材料能极大降低运载器的发射成本,因此,全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成为重点研究对象。液氢极易在复合材料贮箱中发生渗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从基体、增强材料、改进方法三方面研究复合材料的抗渗漏性,以此减少复合材料的渗漏问题。为了研究固化缺陷对环氧树脂渗漏
城市的快速发展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快速、环保等要求,装配式基层凭借其施工迅速、工厂预制等优势脱颖而出,但目前对于装配式基层结构的研究刚刚起步,结构设计过于依赖经验、结构设计方法及病害预防措施缺失等问题均限制其进一步推广使用。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保障基层结构整体性及预防反射裂缝为优化目标选定影响因素及控制指标。利用AB
MXenes是一类新型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高亲水性以及良好的加工性,目前已在电化学储能、传感器、通信、生物医药、致动器等领域展现出潜在的用途。尤其是在电磁屏蔽领域,MXenes基于自身的高导电和层状结构特性,逐渐成为治理电磁污染的最佳材料之一。然而真空过滤、流延或刮涂得到的MXene(Ti3C2Tx)薄膜密度可高达4 g cm-3,极大地限制了其在需要轻质化材料的航空航天和智能便携式电子设
染料敏化纳米晶由于能够同时结合稀土上转换纳米晶(UCNPs)和有机染料的优点,引起了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稀土上转换纳米晶毒性低、化学稳定性高、发光谱带窄、荧光寿命长,但稀土离子的4f-4f电子跃迁所决定的窄带和弱的吸收导致纳米晶的上转换发光效率较低。通过有机染料进行敏化,染料宽而强的吸收弥补了稀土离子吸收能力弱的缺陷,能够吸收大量近红外光并传递给纳米晶,但染料敏化后的纳米晶同时也变得不稳定,易光
随着我国快件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快件物流服务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人们对寄送快件也有了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但目前我国的快件物流服务资源分散在行业内的各个公司内,流程复杂且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描述模型;快递公司也未能有效地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导致用户难以表达更多需求,快递公司也难以针对用户特性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需要准确获取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首先,针对快件
开发新型应力发光材料以满足现代防伪领域的巨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应力发光材料能够将受到的机械刺激转化为光子发射的特性,为开辟新的防伪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是,该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应力发光的研究和应用:第一,应力发光机理不明确,这对材料的开发设计和性能提升有很大的影响;第二,目前制备应力发光纳米材料的文献报道很少,阻碍了材料的应用前景;第三,实际开发和应用有限。本文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
负泊松比网格结构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力学特性,在车辆、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其独特的拉胀性能,使其在受到冲击时单位质量吸收的能量更多,这对于轻质高抗冲击性能的吸能材料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有限元分析、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增强型内凹六边形负泊松比网格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网格结构的等效力学性能、冲击载荷下质量比吸能、等效应力、等效应变与尺寸参数之间的关系的理
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具有高抗冲击性、高可设计性和可回收利用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和个体防护等领域,但在抗低速冲击结构设计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依据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一体化设计原则,以高强度高模量的kevlar纤维、低密度高韧性的UHMWPE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以热塑性的树脂EVA为基体,利用纳米材料作为改性材料,采用热压工艺制备了多种层合结构的UHMWPE纤维/kevlar纤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波的相关技术已经应用在国防和民用等方面,守护着人民的安全并且给人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的电磁污染,为了军事防御领域技术的丰富,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害电磁波的吸收,对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石墨烯是一种典型的、电损耗型、轻质的吸波材料,而羰基铁则是一类典型的磁损耗型吸波材料,两者都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但是石墨烯介电常数较大,如果不与其他材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