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站(EANET)2001年的观测资料(覆盖东亚地区10个国家)及MICS-ASIA模式比较计划第二阶段各模式的模拟结果,比较分析了东亚地区酸沉降的分布特征,给出了模式比较计划的初步结果,解释了部分模式出现显著偏差的可能原因。通过与过去的观测进行对比,对东亚各地酸雨分布情况及降水化学特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降水化学成分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东部滨海地区的日本及其南部海域降水中Na+、Cl-含量居东亚地区之首,而中国西北地区Ca2+、SO42-、NO3-、NH4+、Mg2+、K+含量最高。降水酸度主要受阳离子Ca2+、NH4+和阴离子SO42-、NO3-的影响;2)东亚地区降水化学成分季节变化明显,除部分源自人为或工业排放源影响外(如北部地区冬季取暖),东亚地区气候呈季节变化也是影响的主要因子之一;3)随着东亚地区工业化发展,其降水化学特性已发生质的变化,除中国西南工业欠发达地区仍为硫酸型外,降水酸化已由硫酸型转为硫酸和硝酸混合型。重点分析了布点密集的日本各站点O3、SO发2NO、NOx、PM10浓度不同季节的月平均日变化特点:(1)春季PM10浓度普遍高于其它季节,冬季PM10浓度通常都偏低,且变化幅度不大。春季多数清洁站点PM10浓度偏高与长距离输送有关;(2)各站点SO2浓度最高值多出现在夏季或2001年的春季;(3)大多数站点NO浓度的日变化特征非常显著;(4)各清洁站点春季O3浓度均最高,日变化不明显,这说明长距离输送对清洁站点臭氧浓度的贡献较大;郊区和城区站点臭氧浓度各季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郊区站点臭氧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夏季午后,局地的光化学作用对臭氧浓度有明显的影响。模式比较计划选择了4个时段(2001年3,7和12月以及2002年3月),以反映不同季节各模式的模拟性能。各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比较说明各模式总体上反映了东亚地区干、湿沉降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模拟结果基本上接近多数站点的观测值,具有较好的预测预测性能,其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