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认知科学、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内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探求并揭示制约外语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根本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其加以验证。本文首先系统回顾了过去几十年间二语习得领域内语言输入加工和输出加工的相关研究,在揭示其潜在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外语学习整合模式,详细阐释了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选取的不同路径,从而为本文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别对语言理解和输出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其基本原理。同时在结合二语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尽管表面上看语言理解与输出过程相去甚远,但在外语学习环境下,对学习者中介语发展各具推动力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输出过程却不乏相似之处。具体而言,有助于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语言理解和输出过程往往是以失败为导向的,这些过程都促使学习者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放弃自发的语义加工模式,而采用主要依赖特定语言形式进行语义解码或编码的句法加工模式,敦使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和意义进行匹配。换言之,学习者在对语言加工过程中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匹配是制约中介语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认知科学和二语习得领域的学者一致认为注意在语言输入滤入大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注意的发生却并一定需要意识的参与。于是关于语言学习的发生是否需要意识的参与就成了当前二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一方面,以Tomlin和Villa (1994)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与意识无关。他们认为语言习得发生在学习者无意识地侦觉到目标语之后,尽管意识与注意密切相关,但注意的发生无需意识的参与。另一方面,Schmidt (1990, 1993, 1994, 1995)和Robinson (1995)则认为没有意识参与的语言学习是不可能发生的。众所周知,人类的注意系统本身具有有限的资源,而外语学习者更是缺乏同时对语言输入的形式和意义进行加工的能力,在实际输入处理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倾向于优先处理语言输入中的语义信息,因此学习者在无意识地侦觉阶段所侦觉到的也就是这些输入所传达的意义。基于对注意层面的意识和理解层面的意识之分,Schmidt指出注意层面的意识涉及学习者对某一语言特征侦觉的主观体验,而这种对语言形式特征的主观感受是语言输入转化为摄入的必要条件。当学习者主观性地意识到语言输入中某一语言形式特征的存在后,该形式特征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并可被记录在长时记忆中。不过,笔者认为,与对语言形式特征的主观意识相比,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及其意义进行匹配时的主观意识更有助于语言学习的发生,由于形式和意义的匹配是对语言更高层次的加工,学习者对该过程的意识有助于提高语言输入向理解了的语言摄入的转化,从而促进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基于上述观点,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别在五种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展开实验,着力回答下述问题:1)不同的教学处理是否会对外语学习者现在进行时的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哪种教学处理在促进其学习方面最具成效?2)不同水平的意识是否会对外语学习者现在进行时的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哪种水平的意识在提高该目标语言项目的学习上最有效?3)对目标语言项目的不同意识水平是否与教学处理有关?研究结果表明:1)与前测相比,无论是加工教学组,传统教学组,输入突显组,输出教学组还是控制组都在后测中取得了显著进步。这表明上述五种教学处理尽管有效程度有别,但却都有助于语言学习的发生。其中加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远远优于输入突显法,而输入突显法又比输出教学法和简单地为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的控制组更为有效。2)与前测相比,学习者在后测中取得的显著进步表明学习者在三个不同水平上的意识,即在理解层面的意识,在注意层面的意识和无意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不过研究结果也表明,意识水平越高,语言学习效果越佳。那些报告理解层面意识的学习者在后测中的表现显著优于那些报告注意层面意识和报告没有意识的学习者。而报告注意层面意识的学习者的表现又显著优于报告没有意识的学习者。3)研究结果还表明,五种不同的教学处理均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在注意或是理解层面的意识,其中,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语法解释以及促使学习者对语言进行句法层面的加工或是对语言形式的焦点性注意尤其有助于学习者对语言规则有意识地察觉。正如上述结果所示,本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同时兼具教学意义。从理论角度而言,本研究不仅验证了意识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证实学习者对形式意义进行匹配的主观意识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其对语言学习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意识和仅关注意义的潜意识学习。此外,本项研究的结果还表明无论是促使学习者对语言进行句法层面加工的输入加工还是输出加工,均有助于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这从另一个侧面再次验证了形式意义匹配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本研究还为Krashen对语言习得的论述提供了佐证,证明外语学习可以在潜意识层面发生,同时也为解决意识与语言学习关系之争提供了一条中庸之道。外语学习既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但是当意识存在时,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而且意识程度越高,学习效果越显著。最后,本文第二章中提出的外语学习整合模型是对外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对外语处理的全面描述,是一种在理论上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从教学角度而言,五个教学处理组中学习者的显著进步表明当前外语教师有多种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供其选择使用。而根据教学效果的不同,笔者建议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加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以主导性地位。而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学习者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注意和意识在外语学习中的工作机制有所了解,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力。通过教师和学习者在提高理解层面意识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外语学习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