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鄂尔多斯市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中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1960~2007年鄂尔多斯市生态足迹变化。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呈逐步上升趋势,由1960年的0.775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11.803hm2/人,增加了11.028hm2/人,年均增长率为30.29%。各类土地生态足迹均有上升趋势,其中耕地、草地、能源用地、水资源及建设用地的生态足迹变化明显,林地及水域的生态足迹变化不明显。1960~2007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降低了19.45倍,即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9.45倍。人均生态承载力呈逐步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2.111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5.566hm2/人,增加了3.455hm2/人,年均增长率为3.48%。耕地、草地、林地、能源用地及建设用地生态承载力呈波浪式上升,从增量来看,变化较大的为耕地、草地、林地及能源用地,从增长率来看,变化较大的为建设用地。水资源及水域呈斜线式下降,其它变化不明显。本文分三个发展阶段讨论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变化及其原因,阐明了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工业化水平等反映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对生态足迹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还表明,鄂尔多斯市1997年之后出现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的幅度在逐年增大,生态可持续指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1997年以后,生态系统朝着不可持续的方向演变,此后的10余年间基本处于弱不可持续及中等不可持续。本文分析了鄂尔多斯市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鄂尔多斯市生态赤字主要原因为能源用地赤字,而化石能源地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是造成能源用地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能源的高度依赖是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解决该区域生态赤字加剧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