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毒中药具有显著的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毒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药效,毒和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毒中药的减毒是合理、正确使用有毒中药的关键,目前在中医药临床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炮制、二是通过配伍组方来减毒增效。本文以有毒中药蟾酥和附子为研究对象,利用液相色谱-软电离质谱联用技术系统考察炮制配伍过程对两种中药的吸收转运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两种中药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阐明了有毒中药蟾酥和附子在炮制配伍过程中吸收转运机制。
首先对蟾酥不同炮制品中主要甾烯类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并结合小鼠的半数致死量数据证明了蟾酥炮制品的毒性与生品相比,其毒性降低的机制是由于蟾蜍甾烯类成分在炮制过程中含量降低,而非新物质的生成;发现蟾酥炮制机制主要是利于粉碎,矫正气味,服用方便。
此外,以蟾酥中的主要甾烯类化合物酯蟾毒配基和华蟾酥毒基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中的吸收转运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结果发现这两种化合物的表观渗透系数均在1×10-6 cm/s以上,证明了它们在小肠中均具有良好的吸收;同时,利用人肠内菌代谢模型模拟考察了它们在大肠中的代谢情况。生物转化结果表明,酯蟾毒配基转化成为3-表酯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转化为3-表华蟾酥毒基、去乙酰华蟾酥毒基以及3-表去乙酰华蟾酥毒基,并发现了人肠内菌对蟾酥甾烯类化合物C-3位的羟基有选择性的差向异构化作用。
我们还利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电喷雾质谱联用方法,系统考察了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提取物的跨膜转运机制,结果发现对于不同浓度的附子生物碱提取物,各个生物碱的表观渗透系数并不随着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且结构相似的生物碱随着羟基数目的增加吸收减少。在相同浓度的附子乌头类生物碱溶液中,加入干姜、甘草、半夏、及浙贝母的水提物,系统考察了加入前后的表观渗透系数。结果表明,加入配伍药材后附子中二萜类生物碱的表观渗透系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干姜、甘草和半夏水提物的加入能够明显的减少二萜类生物碱在小肠中的生物利用度,尤其抑制其中毒性较大的双酯型生物碱的生物利用度;而浙贝母的水提物却在促进吸收和抑制外排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使二萜类生物碱的生物利用度明显增加。另外还考察了不同浓度的附子的炮制品--黑顺片的吸收转运以及其与浙贝母混合液、混煎液,附子与浙贝母混煎液的吸收转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浙贝母的引入对其毒性较大的次乌头碱的生物利用度的增加具有明显作用。
最后,为了进一步明确附子中二萜类生物碱的吸收转运机制以及附子配伍机制,我们以次乌头碱为例,阐述了P-糖蛋白介导下的次乌头碱的转运机制以及“药物--次乌头碱”的相互作用机制。实验中与次乌头碱相互作用的药物为浙贝母中的主要生物碱类成分--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甘草中黄酮类主要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结果表明:次乌头碱既是P-糖蛋白的底物也是其抑制剂;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能够增加次乌头碱的生物利用度,它们可能是浙贝母与附子配伍过程中增加毒性的活性成分;而甘草与附子配伍过程中减毒的机制并不是由甘草苷和异甘草苷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