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到民族习惯、文化心理的综合性社会变革。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不同,自清末改制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与民族国家的建立纠结在一起,因此中国不可能如西方那样在民族国家建立之后逻辑地展开宪政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独特景象与道路。以“分权让利”为根本特征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中国当代宪政建设的引擎,以宪政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成为中国人继经济建设以后所面对的又一时代课题。然而,“中国自有宪法已将近百年,然中国之宪政建设尚待完成。盖宪政之与宪法,犹如法治之与法制,其盛衰兴废,不独受制于法律之制度,更取决于政制之安排、社会之结构、公民之质素与民众之信仰。故修宪法虽易,行宪政实难。” 在我们建设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宪政模式之际,回顾并总结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百年宪政历史运动的粗略梳理,试图找寻出影响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历史症结”之所在,并进而站在时代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宪政原理来重新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运动的理想平台。 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宪政运动的历史演进。以历史的视角对中国自清末立宪至新中国成立的宪政历史运动进行梳理与解读,以期实现思想逻辑与历史运动逻辑的吻合与一致。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历史症结在于“宪政亏空”,核心在于经济与文化基础的双重缺失,在经济发展尚未到位、文化尚未跟进的情况下,一方面,作为一种变法图强的工具,宪政制度硬性移植到中国政治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宪法理论、宪法的制定与运行与作为公民的个人生活关联性不强,宪政运动始终没有形成一种文化上的整体自觉,同时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也打断了中国宪政自然演进的历史逻辑。 第三部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平台的构建。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有效地瓦解了困扰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历史症结,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引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进步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运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良性平台。关键词宪政历史症结社会主义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