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期间中央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也愈见成熟。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货币政策的效率实施问题,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本文首先回顾了各个时期国内外有关货币政策效率的文献,包括货币政策有效与无效之争以及货币政策效率比较两个方面。然后详细介绍了Rudebush&Svensson结构模型基础下的货币政策效率分析模型,以及货币政策效率模型在中国的运用。Rudebush&Svensson模型是一个简单的产量和通货膨胀的双方程模型,用于分析货币政策是否变得更加有效,以及衡量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熨平经济波动的能力。该模型假设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货币工具是利率,当产量波动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和最小时,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效率曲线。效率曲线是由菲利普斯曲线发展而来,它们都是货币政策制订的理论依据。因为菲利普斯曲线与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有些出入,经济学家不再将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政策菜单中的变量,而是选择了效率曲线,运用效率曲线对货币政策进行效率比较。影响经济并且需要政策调节的两种基本类型的扰动: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使产量和通货膨胀率在同一方向上变化,而总供给冲击则使产量和通货膨胀在相反方向变动。这样货币政策可以完全抵消总需求冲击,而总供给冲击则使得货币当局要在产量和通货膨胀上做一个权衡,使得通货膨胀和产量方差之和最小的货币政策就是最优的。效率曲线的位置取决于总供给波动的大小,波动越小越接近原点。货币政策效率模型的目的就是,区分出货币政策调控和总供给冲击两部分对宏观绩效变化的贡献度。该模型最关键的假设是利率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货币工具,从我国20多年的货币政策实施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利率越来越走向市场化。虽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利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直都是官定的,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日益加快,带来了资金在国际间的大量流动,使利率的市场化变得日益紧迫。利率既受汇率、资金流出入的影响,而且也会对汇率、资金流出入产生反作用。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该货币政策效率模型将会在中国得到很好的运用。本文最后对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提高利率政策工具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