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中下游水资源丰富,河湖密布,以水沙蓄泄过程为关键的江湖关系,影响着该区域的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等过程。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过水吞吐型湖泊,湖泊来水主要为湘江、资水、沅江和澧水四水以及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其冲淤变化、调蓄能力等受到江湖关系的显著影响。在气候变化和区域水土资源开发的综合影响下,特别是三峡等重大水利工程的运行实施,该区域的江湖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形成了新的江湖关系格局。新的江湖关系格局直接影响洞庭湖水位变化,进而对湖滨湿地类型的规模和分布产生影响。湖滨湿地作为生态敏感区,其湿地类型变化情况将是今后研究关注的重点。江湖关系变化直接影响洞庭湖水位变化。本文对江湖关系变化下洞庭湖水位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各因素对年际、年内变化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就年际变化而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60s~1980s水位总体偏低,湖区人工围垦面积较大,对湖区破坏作用突出;1980s-2000s水位偏高,湖泊面积、容积缩小速率减缓;2000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后,受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影响,湖区水位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就年内变化而言,水位年内变幅具有减小的趋势;从各月水位变化来看:枯水期12~3月份水位增加趋势较明显,10、11月份水位有降低趋势。枯水期水位受四水来水影响较大,而丰水期特别是8~10月份,水位受三口来水影响较大。降水量对水位影响总体相对不显著,5~8月份相对影响较大。江湖关系变化导致湖区水位变化,进而对湖滨湿地的规模和格局产生影响。本文结合水位和湖底高程数据,研究1960~2008年洞庭湖湖滨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特别对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前后(2000年和2005年)洞庭湖湖滨湿地类型规模与分布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湖滨湿地规模变化,取年最高和最低水位间的淹没范围为消落带,计算1960~2008年消落带面积。对三峡蓄水前后湖泊、河流、滩地、沼泽、水田、水库坑塘等湖滨湿地类型在消落带内外的分布情况分析表明:湖滨湿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消落带内湿地面积有所减小,其中滩地和沼泽向消落带以上转移。对滩地、沼泽、水田在各高程段上的分布进行具体分析可看出,各高程段上水田面积均减小,但主要高程段上的滩地、沼泽面积并没有增加。面向湿地的生态保护目标考虑自然演变规律和社会经济需求。自然演变规律方面,设定1980s~2000s水平为保护目标,水位和湖滨消落带面积分别为23.3m和2538km2。考虑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需考虑湿地类型及其高程分布,取2000年内消落带内滩地、沼泽面积为保护目标,分别为574km2和362km2。社会经济需求方面,结合洞庭湖水位的变化情况,及三峡水库增减泄量对洞庭湖水位的影响,考虑增减泄量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