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武家社会总共延续了700多年,它对日本文化、医学及养生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武家社会以武士道为道德准则,其核心思想由中国儒家思想、禅及日本神道构成。历来日本通过与中国之间的交往,从中国学习文化、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思想,还广泛吸收了中国的传统医学以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可以说日本的养生思想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及养生学说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而来的。故曰日本养神之道的根源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而其精华体现在武士道里面。本课题为了深刻了解日本养神之道,研究明治以前武家社会如何引进中国儒家思想、禅学,再与日本神道相结合形成武士道及其边缘模式,且在其过程中,武家社会如何上演了其角色。笔者相信以“温故知新”的精神,重新认识养神之道的来源及提倡适合于新时代的养神思想不仅有利于保障个人及家庭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对日本国民的社会稳定和进步起着很大的作用。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长存,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广义养生的涉及面自然会超过医学的范畴,还与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文化、社会、历史和政治等方方面面。历来,古人极为重视对于心、神、性、德等方面的修养和维护,故中国古代养生思想除预防疾病等养形之外,还包括养心、养性、养德、养精、养气和养神的内容。日本养神之道最大的特点为“型”与“神”一体,这与中医“形神合一”的思想相同。中医所指的“神”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又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中医学的形神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同时具有医学实践的认识,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医独特色彩的形神观。日本养神之道以“武士道”为核心模式,剑道、柔道、弓道等武术,华道、礼道、茶道、香道等修心修养之法皆为边缘模式。各种“道”的主要来源为日本神道、禅学及儒家思想。武士道也如此,接受命运的平静沉着之心和生死观是从禅学吸收,五伦之道及仁慈来自于儒家,忠诚与爱慕的心态基于神道。早期“武士道”所追求和倡导的是封建武士阶级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日本的神道意识与中国的儒教观念的结合物。武士道即是武士的本分,是武士在其职责上和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去遵守的道德原则之规章。简单的说,则武士的“成规”,也就是也随着武士阶层的身份而来的义务。但现在武士道里面的核心思想主要由禅学、儒家及日本神道组成。禅宗主张清心寡欲,提倡“本心清净”,武士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吸取借鉴禅宗的主张,提倡克己忍受,不事浮华,排除杂念,摒弃欲望,将此确立为武士的修养及行为规范,成为武士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另外,禅又被引入武士的武技之中,影响及于剑法、刀法、枪法及各种武艺,形成许多武术派别。在进行交战时,武士只有斩断生与死的观念,才能发挥真正的勇敢精神。神道对武士所教导的是对主君的忠诚,对祖先的尊敬以及对父母的孝顺。然而靠这些对武士的粗野傲慢的性格赋予了服从性。神道相信人心本来是善的,如同上天一样是纯洁的,把它崇敬为宣示神谕的最神圣的神殿。当心平静而且澄澈的时候就反映出神的崇高形象。“和为贵”与“中庸之道”,作为东方政治哲学中的瑰宝,显然产生于儒教的发源地中国。孔子承上启下,推崇“中庸之道”,“执两用中,过犹不及”。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的教诲可以说使我们的认识进一步的加强更多的道德意义。在有关政治道德方面他教诲的特点是冷静、仁慈、并富于处事的智慧,孔子的端正而保守的言论极其适合于武士。构成武士道的因素包括“义”、“礼”、“仁”和“诚”。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就是凭道理下决心而毫不犹豫的心态,这种率真而正直的美德,是代表刚性的德行。仁就是仁爱,还包含宽容、感情、同情、怜悯等意思,在武士道中的仁义和刚柔是个互相对待的概念之一,但就武士而言,仁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适当的考虑到了带有“义”的仁爱。殷勤而郑重的礼貌是日本人最显著的特点,真正的礼貌应该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往外表现出来的。因此,“礼”的最高形态几乎接近于仁爱,甚至可以说,“礼”为“仁”的外在表现。“诚”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武士的崇高社会地位,要求比农民和市民更高的诚实标准。只有在“礼”、“仁”与“诚”都齐全,且这三个之间维持平衡状态才能称为真正的健康。养神之道在武家社会的鼓励下,镰仓时代开始形成,一直发展到室町末期,已经完成了较完整的模式。在江户时期在以往的基础上再赋予了理论与哲学依据,通过大众化的过程渗透到日本文化风俗习惯最深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