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斜坡强震损伤评价与后效应预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t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震是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强震不仅诱发大量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同时也产生许多震裂变形山体,是震后降雨诱发崩滑地质灾害的主要隐患源。识别、预测这些隐患源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难点和关键。岷江上游地区地震活动频繁,震级大,1933年叠溪7.5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区内最近两次最强地震。汶川地震在区内直接引发崩滑地质灾害3507个,震后9年新增崩滑地质灾害2318个,地震后效应明显并仍在持续。本文依托笔者汶川地震前后在岷江上游地区的调查及科研成果,分析斜坡强震变形破坏特征,评价震前地质环境脆弱度及斜坡强震损伤程度,建立斜坡强震损伤后效应预测模型,预测不同时期、雨强条件下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研究成果可提高强震区震后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水平,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主要进展与成果如下:(1)提出了栅格法地质灾害密度计算、制图方法,确定了适宜的控制点间距和搜索半径,建立了以地质灾害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为主要指标、点密度为参考指标的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强度8级分级标准。(2)以汶川地震前地质灾害累计发育强度为主要指标,结合降雨量、地形坡度、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断裂构造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因素,采用地质环境脆弱度指数综合评价汶川地震前地质环境脆弱度。茂县叠溪镇附近马脑顶—公棚海子段地质环境脆弱度最高。(3)在分析叠溪地震和汶川地震导致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归纳了斜坡强震变形破坏的4类9种模式。汶川地震诱发崩滑灾害发育强度较震前有显著增大,而以往发生的极端事件在部分地段导致的崩滑地质灾害累积发育强度大于汶川地震。(4)在地震崩滑地质灾害与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斜坡强震损伤程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因素敏感性分析和主成分因子贡献率分析,采用信息量模型开展强震损伤程度评价。结果显示,发震断裂对斜坡变形的控制作用明显,高损伤区和较高损伤区主要集中在发震断裂较近距离范围内;斜坡震裂损伤受拔河高度、斜坡坡度控制作用也较明显。(5)建立了基于震前地质环境脆弱度、斜坡强震损伤程度,以及震后不同时期降雨概率、降雨量的斜坡强震损伤后效应预测模型。预测汶川地震后不同时期、50年一遇暴雨概率条件下的斜坡强震危险性分区,以及震后10~20年、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斜坡强震危险性分区。预测分级结果与汶川地震后降雨诱发崩滑地质灾害点分布呈明显的正相关,并与In SAR地表形变分析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当前,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诸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枯竭,以及社会公平正义、公共安全、文化断层等各种“城市病”问题随之而来。加之城市社会本身具有居民数量
本文尝试以一般反避税规则为主要视角探讨国际避税中的反避税规则。国际避税的产生是现行国际税收格局缺陷的必然结果。因此,一国通过反避税规则保护自己的课税基础,有正当性
石墨烯的兴起为光学界提供了在广阔的电磁波谱范围内探索科技应用的新机遇。单层石墨烯与光相互作用涵盖了从太赫兹到紫外线的光谱范围,其具有特别优异的光电子性质,可以应用
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简称MPC)以其优越的控制性能和强大的处理约束能力在过程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对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在优化问题的迭代
近年来,我国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由“一案三制”构成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解决当前能源消耗过度和空气污染严重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其在随机、不确定环境中的高效和长寿应用,本文针对复合电源系统能量管理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
随着创新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创新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加强,从而推动了全球创新网络快速发展。企业通过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可获取最新知识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增材制造(3D
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治道变革的浪潮在全球蔓延,学界围绕治理领域的相关研究获得迅猛发展。在当今时代,诸多国家均积极参与治理的实践探索,以期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
有关贮藏期间鸡蛋品质的评价与预测及其与贮藏时间和条件的关系一直是食品加工和保鲜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无损检测方法很少从鸡蛋特定蛋白质含量变化角度来考虑其食
近年来,单频光纤激光器凭借其窄线宽、结构紧凑、稳定性好、光束质量优良等特点,在精密光谱测量、激光雷达和非线性变频等领域具有着重要应用。然而,在例如光纤水听器、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