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研究意义为内容的符号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论,书写者将城市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演绎为具体的文字,这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对于文艺作品中各类文化符号所携带意义的解读过程,则是对社会文化的反向再现。文艺作品中的兰州形象,是这座城市精神状态的体现,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是这座城市延续和发展的灵魂。众多文学作品中对它的描写与叙述正是对这些文化内涵的解读与思考,被叙述下的兰州形象,是对兰州这座城市文化与社会的集体想象,它们毫无例外地介入到这个城市的精神层面,对城市文化的总体而貌进行了概述。这种被作者加工过的城市形象是活态的,有着不同的人文感知,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时代风尚、美学潮流等等的变异,携带了不同的意义。本文试图在较广泛的文化氛围中,以各种手稿档案、影视作品、民谣、文字文本等广义的文本为载体,以符号学的方法论来解析兰州的城市形象,突破以往文学研究领域中局限于文字文本的符号视域。为此,笔者将这些携带意义的文化符号,根据其物源的的构成分为自然符号、人工符号、艺术符号三种类别,在符号学的视域下对各类文艺作品中描述的兰州城市形象进行文化解读。黄河、两山等自然物本没有携带意义,仅仅是纯自然的物体,然而在创作者的描述中,它们成为兰州城市形象奔放、豪迈、干冽的文化缩影,在文艺作品中被意识符号化,携带上具有兰州本土精神气质的意义;黄河上的羊皮筏子、铁桥、水车,古老的街道,这些人工创作出来的符号,这些使用物本也无符号意义可言,在文艺作品中,它们成为这座工业城市的代表,被认为携带着这座城市近百年的经历、历史风貌,演变为城市文化的符号代表;要提到的是,为了表达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征,文艺家们饱含着情感创造出一些携带兰州形象的文艺作品,这些文艺形式包含京兰腔、兰州地下民谣、微电影等,他们本身就是作为意义载体被制造出来的。无论是哪种符号意义,实用的还是艺术的,两者的区别不在于符号本身,在于接受者的理解,对于文化符号的解读,不同的读者群有着不同的体验。这样,在“大局面”的文本中,解析、深化兰州的符号形象,树立兰州城市的文化形象,拓展兰州的文化发展空间,便可以为打造“文化兰州”铺垫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