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竞争能力的主要措施,创新体系的实质是各类机构之间的联系网络。这种网络联系的性质、深度、稳定程度影响着机构之间物质、能量,特别是知识的流动与交互,对区域新知识的生产、流动,最终对创新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各不同国家机构间网络形态存在着差异,为了揭示这种差异,需要对不同国家机构间网络关系形态、网络与合作关系生成的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对简单生产条件下市场、等级以及网络三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特征、效率进行总结;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知识与创新因素引入后,以及技术(系统振荡)和市场需求变动(个别振荡)加剧条件下,网络通过某种方式的协调在利用分散信息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进行了讨论,论证创新的位置从大企业转向网络的内在必然性。其次,对我国创新中各类机构间合作的方式、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条块分割及政府的干预抑制了这种联系的建立与发展,导致知识在不同机构之间流动梗塞,通过网络化组织资源进行创新的效率无法充分发挥。再次,对日本、美国网络内企业之间合作的方式、合作机制进行了分析。日本式网络的治理促进了专用性投资的增长,使得网络内的合作向深度化发展以及组装厂商与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促进了隐含知识在企业间的流动、新知识的产生。而后论文转入对如何促使这种联系的发生与进化发展问题的探讨。在简要介绍共生理论基础后,从共生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科技经济、科技经济体制及改革对机构间网络关系建立的影响。认为共生单元内在运行机制、主质参量兼容度、共生环境与共生界面中存在的缺陷是导致机构之间合作水平低,且主要以点共生和间歇共生为主要合作形态的主要原因。最后,论文从机构之间联系、合作关系建立的角度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需要从增强各类主体的共生能力、改革共生界面,改善共生环境等六个方面着手,文章对网络联系建立的过程步骤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