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一词19世纪末才出现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古代的典籍中常用“族”、“人”、“族类”、“部族”等词语表达人们观念中对共同生活的稳定人群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虽有些民族湮灭但更多的民族是在历史潮流中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先民形成了最初的夷夏民族观,这种“夷夏观”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关系。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当时民族关系十分紧张,出于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王夫之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的民族观。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以《资治通鉴》所载史实为根据,系统对秦至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民族、伦理、法律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其中关于民族问题的认识是作者民族观的集中体现,对近现代仁人志士探索国家救亡图存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故笔者着重分为五个方面来探讨王夫之的民族观。第一是王夫之的民族撰述观。王夫之的民族撰述观体现在夷狄非正统的撰述观和存中国绪统的编纂观二个方面。在夷狄非正统的撰述观中,他怀疑三统易服说、批驳五德终始说、否认夷狄正统观,对循环宿命论提出严正指判。在存中国绪统的编纂观中,他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三个时期的民族史编纂,对夷狄的记载与评论是建立在严夷夏之防的立场上的。第二是王夫之的民族起源观。王夫之的民族起源观主要体现为夷夏进化观与夷夏区分观二个方面。在夷夏进化观中,他将中国文明进程划分禽兽→夷狄→华夏文明三个阶段,将夷夏民族起源归结为同源异祖。在夷夏区分观中,他认为华夏民族和夷狄在生存区域上、文化发展程度上、道德水平高低上均存在差异。第三是王夫之的夷夏关系观。王夫之的夷夏关系观包括用夏变夷观与夷夏之防观二个方面。在用夏变夷观中,他主张对境内蛮夷地区进行教化,但他反对夷狄推行汉化,并痛斥汉人助夷汉化。在夷夏之防观中,他主张夷夏各安其所,夷狄不要进入华夏地区,并且他反对夷夏之间存在的上层和亲与下层通婚。第四是王夫之的夷夏边防观。王夫之的夷夏边防观主要体现在闭关自守观与徙民实边观二个方面。在闭关自守观中,他主张迁徙夷狄出塞和夷夏各安其所,目的是为严守夷夏之大防,在徙民实边观中,他认为移民充边对于加强边境线的建设作用巨大。第五是王夫之的夷夏用兵观。王夫之的夷夏用兵观主要包括慎重用兵观和平叛征伐观二个方面。在慎重用兵观中,他反对盲目用兵与借兵夷狄。在平叛征伐观中,他主张对境内叛夷平定,对境内外夷狄征伐,反对偏安投降,体现出其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