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往常对于交往空间的研究,多偏向于感性的描述和评论。本文试图从理性的、量化的、技术的角度去研究交往空间,通过对一些技术数据、定量指标、评价分析的量化研究,探寻大学教学楼交往空间设计的量化解决方法,并在资料和数据的研究分析中提出建议的评估指标。
本文以大学教学楼交往空间为研究对象,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是提出问题的部分。讲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向与相关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分析问题的部分。第二章是大学教学楼交往空间概述,总体讲述了其交往空间生成、设计要素、量化诉求等方面,为量化研究的展开作铺垫。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从技术量化、指标量化、评价量化三个方面展开对大学教学楼交往空间的量化研究。其中,“技术量化”部分是对大学教学楼交往空间的尺度研究,探讨的是交往空间的设计尺寸等基本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以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为基本准则和参照,从实际使用情况考虑交往、通行等使用者行为所需的技术尺度,分析各种空间形式中交往空间设计的量化取值。“指标量化”部分是对大学教学楼交往空间面积及面积配比的研究,探讨的是如何确立指标体系,对教学楼的交往空间进行设计检验、横向比较、效能预估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楼交往空间的定性划分和定量计算,以确立可以对教学楼的交往性能进行理性比较和技术评估的指标系统。“评价量化”部分是对大学教学楼交往空间评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探讨的是对已生成的交往空间的评价进行量化统计,作为对设计的反馈信息的问题;通过观察客观成效、调研主观评价等方法,对教学楼交往空间的使用效能作反馈信息的收集,并从中分析得出设计经验和改进意向。该三个部分是呈递进关系的,蕴涵着交往空间的设计从技术生成到指标检验、再到信息反馈的过程。
第六章是解决问题的部分。该部分是对前面分析的总述和综合,并根据其分析而提出了建议的量化评估指标。该章讲述了交往面积占总面积之比K<,J>、交往面积占附属空间面积之比K<,J/F>、扩大实用率K<,k>三个指标确立的准则、计算方法,以及各自的意义。
本文的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对各项数据的探讨,采用了可代入变量的形式;文中通过研究和论证,对这些过程变量都有推荐的取值;而随着日后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可以改进这些量的取值,从而使计算结果更趋向于正确和
实用。这样,使研究的体系有了开放性与可发展性,读者可以参考本文数据,在辨证思考的基础上作调整。而本文提出的三个量化评估指标,则可以帮助建筑师方便地获得参考和比较的量化依据,比纯粹以感性想象去分析交往空间多了一个有效途径。以它们偏离正常范围为信号,去提醒与帮助建筑师分析具体设计平面,是它们发挥效能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