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对福建省部分地区的副猪嗜血杆菌疑似病例及两具体猪场内部不同猪群的副猪嗜血杆菌进行分离鉴定、血清学分型、分子分型及药敏试验等开展研究,为我国和福建地区及猪场内部的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分布和临床用药提供切实的基础数据。方法:临床无菌采集病料及各阶段猪群鼻腔拭子样本,采用胰蛋白胨琼脂培养基(TSA)、胰蛋白胨肉汤培养基(TSB)与16SrRNAPCR进行分离鉴定。将分离到的副猪嗜血杆菌送往华中农业大学动物传染病诊断中心,通过传统的KRG琼脂扩散法,进行血清型分型鉴定。并通过ERIC-PCR分型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同时还利用肉汤稀释法对临床分离株进行耐药性研究。结果:从336份样品中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57株,分离率为16.96%,其中分离率最高的部位为气管39.13%,肺脏、鼻腔、心脏、淋巴结、肾脏、脾脏和心包积液的分离率分别为 18.37%、18.25%、9.68%、3.45%、7.14%、3.45%和 11.11%;其中126份健康猪鼻拭子中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23株,分离率为18.25%,其中分离率最高的是育肥猪群41%,哺乳仔猪、保育仔猪和后备母猪的分离率分别为25%、30%和14%;经产母猪鼻拭子中没有分离出HPS。57株临床分离菌的血清型中包括血清型1(4株)、血清型2(5株)、血清型5(1株)、血清型10(8株)、血清型11(2株)、血清型12(2株)、血清型13(1株)、血清型14(2株)和血清型15(2株);另外还有7株有交叉反应和23株不可分型的菌株。ERIC-PCR结果显示HPS基因分型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共表现出51种不同的ERIC-PCR基因型,识别率为100%。通过对ERIC-PCR谱图的聚类分析,大致可将其分为两个大的集群(A集群和B集群)共6个小集群,其中所有健康猪群鼻腔拭子分离株的ERIC-PCR图谱相似,均被归为B集群中(图3-2),而A群中除两株外均分离自疑似发病猪,可见疑似发病猪体内的HPS的基因型不同于健康猪群。同时对同一猪场健康猪群的气管和鼻腔分离株进行ERIC-PCR研究,结果显示,同一猪场不同分离部位的HPS的基因型也存在差异。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临床分离的56株副猪嗜血杆菌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阿奇霉素(56,98.3%)、氨苄西林(54,94.7%)、头孢噻肟(53,93.0%)和氯霉素(40,70.2%);另外,试验菌株对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达49.12%(28株)。副猪嗜血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12.28%,但其42.11%(24株)的菌株都处于中介值。结论:1.福建部分地区猪场的HPS主要以血清型10、1、2和不能分型的为主,血清型5、11、12、13、14和15仅有少数分离,且血清型3、4、6、7、8和9没有分离到。2.在ERIC-PCR基因分型中,发现HPS具有很强的基因多样性,而且HPS的基因型差异不仅存在于健康猪群和病猪群之间,也存在于健康猪群内的气管和鼻腔之间。3.同一猪场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同源性具有一定相似性,不同猪场间的HPS在同源性上具有一定的差异。4.在耐药性的研究中,发现福建东南部地区的HPS对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和氨苄西林敏感性高,而对四环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同时对环丙沙星也不敏感,这为该地区的临床用药的选择提供了确实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