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颁布了《2004年—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全国红色资源丰富的各地区都借助自身的条件和政策支持,开发红色旅游项目,红色旅游也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同时促进地区旅游业的产业和经济带动作用。本文本着先了解事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再来制定能够促进事物发展的策略和体制为出发点,借助于各种文献资料,先探讨了公共产品领域准公共产品相关理论,了解到在公共管理领域,根据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满足条件,公共产品被分为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两个类别。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即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具体可以分成四类: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不完全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完全的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以及具备自然垄断特征的准公共产品。之后结合准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和经营管理机制,包括定价机制和供应机制,通过类比和各种资料总结,先概括了红色旅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具有发挥政治影响力的外部性特征,也有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这样的特质使得红色旅游会成为一种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以此为基础,通过探讨了红色旅游从一项政治接待活动到旅游接待活动再到最终发展成为一产业化的旅游集群的发展史,从完全依赖政府转变为政府支持,市场配合的运营机制;结合红色旅游当下往“非门票经济”方向发展的现状,来应证红色旅游的准公共产品性质。除此以外,还专门抓出组成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探讨它们在组成红色旅游时所表现的特殊性,即这些要素的生产、供应多半已经参与市场运作,由很多个人和企业参与竞争和经营,同时由于历史遗留和红色旅游在建设政治文化价值体系中发挥的功效,使得这些要素的供应在一定范围和特定时间内,还是会由国家、政府给与支持和承担费用,变成公共性产品的供应性质。这种组成要素的特殊性,也使得红色旅游产品具备了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最后,本文在论证了红色旅游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和特征表现的基础上,尝试性地预估了红色旅游未来产品多样化、差异化,区域合作化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红色旅游在发展运营中的相关策略和体制上的创新。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对研究背景、当下发展状况的描述引出本文所要撰写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是对准公共产品特征、性质、内涵等加以深入研究:第三部分是以对准公共产品性质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对红色旅游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对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特征和组成要素的剖析,探索红色旅游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第四部分是针对红色旅游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提出相关的经营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