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覆盖面最广的资助方式,学生贷款在提高高等教育参与率,扩大入学机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经济资助”功能显而易见。但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资源,学生贷款的“教育激励”功能却很少被提及。一方面,有关研究已经表明,受教育者的学业表现与工资差异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处于战略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迫切地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因此,探讨学生贷款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不论是对怀抱着“知识改变命运”梦想的贫困生群体而言,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显得意义重大。本文利用采集自全国24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我国学生贷款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两次使用倍差法回归模型分别评估了学生贷款对贫困大学生群体课程平均成绩以及课外打工时间的影响。然后借助方差分析法,探究了学生贷款对获贷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合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本文发现学生贷款通过显著减少获贷学生的课外打工时间,增加了他们对学习的投入,继而显著提高了获贷学生的课程平均成绩。获得学生贷款与否对于贫困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但获贷贫困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生群体。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学生贷款政策的助学效果,结果表明,我国学生贷款政策条款中缺乏直接与学业表现挂钩的条款,政策的显性助学效果并不明显,政策助学效果主要通过隐性的方式得以体现。最后,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学生贷款政策的建议:一是我国学生贷款政策应逐步建立起显性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二是应提高贷款政策的灵活性,满足差异化的贷款需求,强化隐性助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