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苑笔耕集》看唐末高骈镇淮史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唐末淮南节度使——高骈及一本域外汉籍文献——《桂苑笔耕集》作为论文切入点展开个案研究。该书以淮南镇为中心,完整而集中地反映了中和年间高骈坐镇淮南时的政治运作状况,保存了许多两《唐书》及《通鉴》失载的有关高骈的原始文书,其中许多史料为正史所缺载,或与正史大有出入,可作其补证或反证。笔者将《桂苑笔耕集》中有关高骈资料与其他文献中相关史料加以勘比、对其中值得商榷之处进行考证,发现对于中和年间高骈背弃中央的传统定论发出质疑,认为高骈在唐末动荡格局中所采取的政治立场恰恰说明他效忠中央这一事实,他的作为对于当时东南时局的稳定和瓦解黄巢乱军的军事实力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地介绍高骈入淮南前的仕宦经历,显示他从淮前的政绩;以及《桂苑笔耕集》的作者及此书的创作和流传。第二章是对高骈镇淮期间二件未出兵史事加以考辩。正史所载,高骈拒不出兵的行为对时局产生了消极影响,可是从《桂苑笔耕集》看,高骈当时之所以未出兵,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不仅与当时浙西、徐州二邻藩的牵制有关,还和当时唐廷对东南诸藩失和现状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反复无常的令谕有关。第三章是对中和年间唐廷寄望高骈史事的考辨。唐僖宗避难于蜀后,为了笼络高骈出兵,采取了一系列的施恩手段,有些在两《唐书》与《通鉴》中略有提及,但不够详尽,比如准许高骈施“行墨敕牒”权;有些史料在两《唐书》和《通鉴》中缺载,独呈于《桂苑笔耕集》,比如僖宗在四川避难时为高骈立碑、御赐写真像及衣器、提携高骈亲眷担任官职等。第四章是对中和年间高骈对抗中央事件的廓清。本章以《桂苑笔耕集》为出发点,将有关高骈对抗中央的三件典型事件加以论述。分别是:一、有关高骈请僖宗巡幸江淮事件;二、有关高骈上奏辱骂僖宗事件;三、有关高骈谢加侍中事件。第五章是对中和年间高骈效忠中央事件的举证。《桂苑笔耕集》中独载一些珍贵史料,表明中和年间的高骈对唐廷仍是忠心一片。分明是:一、中和年间高骈收复的将领及他们对时局的影响;二、高骈护送外使探访僖宗的行为;三、高骈数次进奉的行为;四、高骈二次让官请辞的行为。
其他文献
唐宋时期,专制集权体制进一步加强。统治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其中就包括对民俗事象的干预。本文旨在通过寒食节、诞节、中和节三节的节日沿袭来感受唐宋时期的社会
采用了机理分析建模法对苯乙烯工业本体预聚过程进行了模型化研究,并通过对流体在反应器中混合模式的分析,表明预聚釜可视作全混流(CSTR)反应器模型.此外对热聚合机理中的引
科举制度带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促进了阶层间的流动.有关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理论在西方比较盛行.本文将西方的理论与明代苏州的社会历史结合起来,考察社会流动状况.按照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会盟,喀尔喀蒙古设旗编佐,成为清王朝的外藩蒙古,正式归入清朝版图。此时喀尔喀不设驻防八旗。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在喀尔喀地区开始置定边左副将军
1949年底随着中国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国民党残余势力退逃台湾。逃台初期风雨飘摇的国民党当局为了在台湾重新确立并巩固其统治,除了强化内政改革及白色恐怖政治,在“外
为探讨有机羧酸的成键机理,以二元有机酸——苹果酸为分离溶质,实验测定了三辛胺(TOA)在正辛醇、甲基异丁基酮(MIBK)和氯仿三种稀释剂中萃取苹果酸的平衡及负载溶剂红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