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驾齐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历年来我国的第二产业都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各产业均处于价值链下游,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低,单位能耗大,且随着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边际效益越来越低,甚至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生产性服务业是发源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是制造业生产活动的中间环节,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和保障。能在保持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型服务业不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或输出效用,而是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生产性服务业通过集聚的外部性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作用,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通过加速强化人力资源的积累,促进行业技术,从而更好地为制造业提供更优质和更专业的外包服务,为制造业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增量,提升生产效率。其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通过技术外溢,提升行业整体技术和创新水平,从而改善和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再次,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集聚在一起,产生的竞争效应能使得各企业自主降低服务成本,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差异性产品,争取更多市场份额。通过分析和归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的这三种途径,得出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长三角地区是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将为其他地区提供理论参考。此外,通过梳理有关文献、整理已有数据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效应不同。而各行业的发展状况都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经济总量越大的地方,政策环境和硬件条件都更为完善,能为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好资源要素。通过对比各种外部性和生产效率的测算方法,本文采用了K-space指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区位熵指数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效应,并用Malmquist-Dea指数法测算了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2000-2017年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计算后发现,经济总量越大的城市,三种外部效应也越强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也越高。然后,本文采用面板门槛模型,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测算了不同人均GDP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实证发现,当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效应均会抑制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而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三种外部性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烈。针对当前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基本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因地制宜发展集聚经济,打造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品牌;发挥集聚外部性效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协同关联;合理引导投资,转变发展思路;提供各项政策支持,打造良好制度环境;增强创新驱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的创新和结论创新。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种类来分析不同类型的集聚方式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而本文从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作用的途径,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外部性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同时,已有研究多集中于两者的线性关系,而本文将人均GDP作为界限,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两者的关系,从而更详细地揭示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是分阶段的;此外,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造成这一结果的背景原因。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地区和城市的某些指标数据缺失;某些地区制造业总产值的数据缺失,为统一指标,计算制造业生产效率时采用工业总产值代替制造业总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