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封神演义》被认为是仅次于《西游记》的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然而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这部小说评价不高。怎样评价《封神演义》,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正是作这种尝试。 本文有四章两论,即引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余论。 引论是综合考论,为本文的第一部分。它由“作者新论”、“阐教、截教与西方教考论”和“《封神演义》受《三国演义》影响考论”三节组成。其中“作者新论”主要通过例举有关“虞仲琳”讲解武王伐纣故事的典籍记载,推论“许仲琳”是“虞仲琳”的谐音,“许仲琳”的作者署名可能是“虞仲琳”的误刊;其次对《封神演义》的续写者李云翔进行了生平考,例举了记载“李云翔”的有关典籍资料。“阐教与截教考论”围绕学术界有关阐教、截教的分歧重新审视,认为阐教、截教在《封神演义》里都具有明代全真道与正一道的特征,这与明代全真道与正一道相互混融的历史现象是吻合的,从而解决了两教的成分与归属问题;其次,通过例举“阐教”一语在道佛典籍中的大量显现,尤其是元代全真道士彭致中所编《鸣鹤余音》卷九中“阐教”的证句,对学术界“阐教之名,不见经传”的说法予以商榷。“西方教考论”则寻找文本内证,结合历史记载,考论了西方教就是佛教,否定了“西方教也是道教”或“西方教是佛教前身”的说法。“《封神演义》受《三国演义》影响考论”一方面肯定了前者重神幻,后者重写实,两者差异很大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也论述了《三国演义》在文本语句、情节模式、君臣模式、儒家思想诸方面对《封神演义》的巨大影响。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思想意蕴新论,即为本文的第二部分。它由“儒家革命思想意蕴”和“儒道佛意蕴、复调主题、悲剧意蕴及其它”两章组成。“儒家革命思想意蕴”这一章通过细读文本,发现《封神演义》文本的母体《列国志传》里出现了几处“革命”的词眼,《封神演义》文本里广泛存在儒家革命思想,尤其第94回姜子牙“语云:‘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乃天下所共弃者,又安得谓之君哉?”正是《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的引用。这说明《封神演义》蕴含了孟子“诛残贼不为弑君”的儒家革命思想。其塑造的周文王与武王形象显示出作者站在儒家知识分子立场上,以道德立法,对二王形象进行重构。这种重构实际是“圣王革命”论的建构,也是为“革命”取得合法性地位的有效途径。从民间文化角度看,这种“圣王革命”论又是我国人民大众“圣王情结”的呈现。 第二章的“儒道佛意蕴”研究深入辨析了崇尚道家思想是文本外在思想的体现,儒家思想才是其核心思想,即从根本上来讲,文本思想是属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所以是外崇道,内实儒;另外,文本表面上崇敬道教,实际上更崇敬佛教。“复调主题说”是说《封神演义》不仅具有宣扬儒家革命思想的主题,而且有宣扬道家思想的主题、娱乐游戏的主题和宣扬忠精神的主题,其中有些主题之间相互矛盾,但和而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对话性”。还论证了作者对截教的态度其实是分类别和分层次的,作者对每一类的态度都略有不同,有的相互间甚至迥异;这与以往一概认为截教是作者批判的对象的看法不同,显示出对此问题研究的深入。“悲剧意蕴说”则是在前人的无悲剧说的基础上,论证了文本蕴含的相对的悲剧色彩。认为文本的宿命论意蕴除了有消极影响外,也有一些积极作用。还论述了文本所蕴涵的和谐思想与日神精神。 第三章和第四章论述《封神演义》的叙事艺术,这是全文的第三部分。第三章主要论述《封神演义》在整体叙事上符合中华民族的叙事特征,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对称美的人物和情节符合平稳美的原则,同时又有其独具特性的描写法,如围棋式战争叙事法。分析了文本的几个圆形人物,以及它与《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吕、品结构”的双子星座。它的情节描述看似重复,但实际上又在反重复,其结果往往给读者出乎意料之感;它还以绚丽多彩的法宝描写吸引读者,引人入胜,它的热闹场面具有夺魂摄魄、明快旷放的格调,必然引起读者心中的美感体验。或者说,它以生动和意外的情节取胜。分析了作品的意象叙事与悬念,指出其核心意象是封神榜,它在功能意义上具有结构全局、贯穿始终、增加诗化程度和审美浓度的作用。其次还有“石碣”这一重要意象。除了指出作品诗赋点缀的消极作用外,还论述了其积极意义,如营造道家气氛,表现出世精神,缓冲战斗的紧张,形成刚柔相济的效果。 第四章指出其结构单元主要有“两分法”和“三分法”两种。两分法就是将全书以第52回“绝龙岭闻仲归天”为界,或以第67回“姜子牙金台拜将”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三分法是指全书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从第1回至第34回,主要围绕纣王来叙事,表现纣王的荒淫残暴。第二块是从第35回至第66回,这一部分写纣王与截教派来的三十六路军讨伐姜子牙,姜做应对抵抗。第三块是从第67回至第100回。这一部分是写姜子牙反攻纣王,直至最后胜利。《封神演义》的基本序列是纣王荒淫残暴,派兵征讨西岐,姜子牙辅佐文王,姜子牙反纣的军事斗争,纣王自焚,姜子牙封神与武王封侯。叙事功能中主角是姜子牙,他是主人公,要完成封神任务。最主要的对头是商纣王、狐精妲己和申公豹。其语义方阵是以姜子牙为主角、纣王为最大对头,保周阐教与保商截教四极构成的方阵。其叙事势能主要分为两个:一个在女娲与纣王之间展开,即惩罚势能,它是纣王由生向死转化的势能,也是其由色淫暴虐走向自焚灭亡的势能;另一个在姜子牙与封神榜上的人神之间展开,即封神榜势能,这是凡人或道士向神仙转化的势能,表现了他们由未封神到封神的转化过程。本文还依据作品与“长鼻子”、“狗耕田”等民间故事角色模式的同构关系,说明它的叙事受到了民间叙事的极大影响。《封神演义》的象征主要是事件象征和意象象征,其中最主要的意象象征是封神榜象征,它是主题性象征;此外还有道教象征、太极图象征和山河社稷图象征等。分析了《封神演义》的补叙、弱性反讽和愉快的叙事效果。还将《封神演义》与五大名著相比较,寻绎出它在叙事上的缺憾与不足。 余论是《封神演义》的经典问题研究,是本文的第四部分。该部分从“经典”的概念和经典具备的条件入手,集中分析了《封神演义》所具有的经典所需的六大条件:一、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二、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空间;三、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四、文学理论批评的价值取向;五、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六、发现人对其经典品质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笔者补充了传播情况与“入典”率等条件,论述《封神演义》达到了经典所需的条件。还着眼于民族性,论述了《封神演义》作为经典的民族性;也论述了《封神演义》的不足并不影响其经典地位的确立。此外,结合经典名单的可变动性、经典修正和经典扩容的理论,论述了《文学史》的经典要修正、要扩容,《封神演义》要被纳入经典之列等问题。最后归纳了《封神演义》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得出结论: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