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脊柱是肺外结核常见好发部位,在骨与关节结核中发生率最高。脊柱结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多,胸椎次之,颈椎较少,以椎体结核多见。由于脊髓、神经压迫而导致患者丧失劳动力或遗留病残,对社会与家庭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病灶清除术一直是脊柱结核最基本的手术方法。以往认为,应用内固定器械应持谨慎态度,内固定物可诱发异物反应,导致植骨溶解,不利于结核杆菌的控制,并且可能存在病灶复发、蔓延的风险。由于脊柱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进展,对于抗结核药物的研究也获得了重大进步,因此,在脊柱结核疾病方面的认识和治疗的一些基本概念也要更加深入。随着外科的生物材料研制和技术进步,抗结核及外科病灶清除的技术和基本原则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结核疾病近年发病率却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操作简单,更加高效化已成为医疗发展的目标,以及人们对治疗效果及临床治愈后生活质量的要求,病灶清除,重新建立脊柱稳定性已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关键。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得肯定的临床效果。内固定可有效地促进结核的控制及植骨融合,矫正后凸畸形,缩短治疗周期,降低长期卧床及石膏制动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在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选择前路固定还是后路固定,一直是临床医师的争论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我院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固定和后路固定的脊柱结核病人的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分析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手术的优缺点,主要从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神经恢复、矫形效果及临床效果来进行比较,以便选择脊柱结核的最佳治疗方案。
方法:选取该院1995年3月~2010年3月经该院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36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分为A、B两组,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及MRI检查,影像学诊断明确,术后病理报告支持诊断。术后随访时间均不少于24个月,资料齐全。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神经恢复、矫形效果、植骨融合等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手木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A组手术的时间150~240分钟,平均163.7分钟;术中出血量500~1300毫升,平均1127.9毫升;融合的时间5~15个月,平均约8.5个月。B组手术时间180~290分钟,平均235.1分钟;术中出血量500~1400毫升,平均1383.2毫升;融合的时间6.5~12个月,平均约8.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及出血量有统计学意义,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矫形率分别是57.1±12.3%,B组矫形率73.6±15.6%,两组矫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神经症状患者11例,术后7例完全恢复,4例改善1至3级,治愈率63.6%(7/11),好转率36.3%(4/11)。B组16例神经患者,术后12例完全恢复,4例改善1~3级,治愈率75%(12/16),好转率25%(4/16)。两组临床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出现1例气胸,无内固定松动,未出现窦道,伤口愈合良好,出现并发症发生率6.25%(1/16);B组无气胸,1例术后持续疼痛,并发症发生率5%(1/20)。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脊柱结核在术前、术后正规、足程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配合全身支持治疗,根据脊柱结核病灶的部位、范围以及是否累及椎管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一期完成病灶清除、植骨和内固定,能达到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同时重建脊柱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路固定从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优于后路固定,在神经恢复、植骨融合时间及临床效果方面与后路固定无明显差别,但后路固定的矫形效果优于前路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