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craniovertebral junction)内,颅颈交界区为连接颅骨与颈椎的特殊结构,比邻椎动脉、延髓及高位颈髓等结构。对于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的瘤患者来说,致病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寰枢椎稳定性被破坏(Atlantoaxial instability)后所造成延髓及高位脊髓的压迫。本病变致残机率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进步,针对寰枢椎脱位,目前治疗方案多以后入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为主。由于颅颈交界区的结构特殊造成此区域手术操作风险大,死亡率高,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及难点。目的观察C1-C2椎弓根螺钉-棒技术及颈枕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后入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的5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并分别采用经后入路C1-C2椎弓根螺钉-棒技术及颈枕融合术治疗。术前使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使用X线、CT、3T磁共振、CT三维重建进行检查,观察患者寰枢椎前后根、椎弓根、寰枢关节、寰枕关节、椎动脉走形等情况并记录ADI值、齿状突与CL的距离值(记为CL)、CMA值。根据术前资料选择C1-C2椎弓根螺钉-棒技术及颈枕融合术进行治疗。术中观察并记录出血量、手术时间、寰枢椎复位及置钉等情况。术后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随访6~30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主诉、JOA评估、复查时CT和MRI所记录的ADI值、CL值、CMA值及生活质量评价表(SF-36生活质量评估表)与术前资料进行对比评估。根据术前、术后资料对比从而判定手术疗效。结果入组的55例患者中,35例(63.6%)患者接受颈枕融合术治疗,20例(36.6%)患者接受C1-C2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治疗,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中X线及CT显示置钉位置准确。术后影像学示全部患者植骨及内固定均良好。随访6~30个月,经颈枕融合术治疗组中32例(94%)患者症状较前缓解,2例(6%)症状无明显缓解,33(94%)例植骨及内固定均良好,1例(3%)因脑干大面积梗塞死亡,1例(3%)植骨融合失败。术后7天JOA评分由术前(10.8±1.7)分提升到(11.6±1.6)分,ADI值由术前(8.17±2.862)mm下降到(2.79±0.55)mm,CL值(8.1±5.5)下降至(3.1±1.5)mm,CMA(130.1±10.3)提高至(152.7±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3.2±1.7分,较术前及术后7天有明显差异(P<0.05)。经C1-C2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治疗组,19例(95%)患者主诉症状较前缓解,1例(5%)症状无明显缓解,全部20(100%)例植骨及内固定均良好。术后7天JOA评分由术前(11.3±1.4)分提升到(12.1±1.5)分,ADI值由术前(7.13±2.762)mm下降到(2.69±0.45)mm,CL值(9.1±4.6)下降至(3.4±1.7)mm,CMA(128.1±11.3)提高至(156.7±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3.9±1.4分,较术前及术后7天有明显差异(P<0.05)。通过SF-36生活质量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进行评估,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C1-2椎弓根螺钉技术及颈枕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2、C1-2椎弓根螺钉技术及颈枕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后,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