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马金溪开化段水生态环境现状,在2017年和2018年分两次进行了水环境和水生生物调查,分析了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现状,并利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对调查区域内的河流健康现状进行了评价。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2个采样断面的水环境监测结果显示,枯水期干流水温普遍高于支流(P<0.05),而丰水期干流和支流水温相差不明显(P>0.05)。p H和溶解氧在枯水期和丰水期,以及干流和支流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齐溪水库、高岭村以及何田溪采样断面的电导率明显低于其它各断面(P<0.05)。两次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223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有93种,占种数的41.70%。枯水期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35×106 ind./L(0.27~5.57×106 ind./L),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平均值为2.70 nat(2.18~2.88 nat);丰水期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0.97×106 ind./L(0.134~2.449×106 ind./L),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33 nat(1.53~2.88 nat)。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ANOSIM)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除了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之外(P<0.05),其在干流和支流中的分布也同样具有明显差异(P<0.05)。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大类96种。其中,轮虫类和原生动物分别检出41种和36种,占总种数的42.70%和37.50%;枝角类10种,占总种数的10.4%;桡足类9种,占总种数的9.38%。原生动物和轮虫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均为优势物种。枯水期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307.94 ind/L(82.06~900.18 ind./L),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平均为1.81 nat(1.57~2.18 nat);丰水期浮游动物总密度平均为408.08 ind/L(5.10~3192.80 ind./L)。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00-2.01nat,平均为1.47nat。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干流和支流,以及枯水期和丰水期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两次调查共采集到渔获物54种,分属4目11科39属。其中,鲤形目40种,占总物种数的74.07%,鲈形目和鲇形目分别7种和6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12.96%和11.11%。鲤形目中鲤科鱼类最多,有36种,占鲤形目种类数的90.00%,鳅科4种,占鲤形目种类数的10.00%。干流分布鱼类37种,支流分布鱼类48种。鱼类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之间以及干流和支流之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物种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Abundance biomass curve,ABC)表明,马金溪开化段渔获物规格较小。采集到底栖动物4门16目51种,其中软体动物门25种,占总种数的49.02%。丰水期底栖动物总密度平均为100.61 ind./m2(22.22~181.4 ind./m2),丰水期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8.74 g/m2(1.41~108.2 g/m2)。采用比值法和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构建的评价体系对区域内的河流健康等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干流4个断面中,齐溪水库河流健康状况为一般,其余断面健康状况为较差,支流8个监测断面中,2个监测断面为健康,2个为亚健康,3个为一般,一个为较差。马金溪开化段支流健康状况总体优于干流。本研究查明了研究区域水质情况以及水生生物现状,同时利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法对该区域河流健康等级做了评价。研究结果为马金溪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