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建国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脱贫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我国自此开始开启扶贫攻坚任务。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规划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始对区域性的连片特困地区集中治理。进入2013年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的扶贫工作作出了新的指示,要求全国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围绕“精准扶贫”来积极推动我国扶贫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学术界的专家也都围绕扶贫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试图探求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彻底消除我国的贫困问题,尤其是通过怎样的举措来让我国的贫困人口能够通过自力更生来摆脱贫穷的困扰。其中,金融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环节。现阶段,我国的扶贫工作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由于我国财富分配机制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因而导致居民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加上贫困人口所享有的金融、技术以及知识等社会资源极其有限,因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脱贫工作的难度。虽然我国已然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扶贫政策,但当前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仍旧存在扶贫资金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使得金融精准扶贫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无法真正实现脱贫。因此,本文通过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指标体系,首先金融精准扶贫效率进行测度,然后对造成效率较低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最终通过实证结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效率提升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首先对保定市“连片特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地区金融机构推出了部分金融产品,落实了部分金融扶贫政策,使得金融服务环境相对得到了改善,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提升了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然而,现阶段当地依旧存在诸如金融扶贫人群的偏移、居民贷款成本较高、金融机构缺乏特色产业及创新的金融产品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选取金融扶贫贷款、扶贫再贷款、金融机构网点数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作为投入变量,选取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非贫困人口占比作为产出变量,运用Super—SBM模型对该地区金融精准扶贫效率进行评估,然后将投入变量中金融扶贫贷款、扶贫再贷款、金融机构网点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作为自变量,将效率值作为因变量,构建Tobit模型,对影响效率的因素进行研究。结合实证结果,本文以下角度对该地区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效率提出相关建议:首先,在金融扶贫方式上,要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创新扶贫模式,明确扶贫对象;其次,市政府要加强投入引导,在政策指定、财政资金、金融生态环境和对融资的担保方面对该地区金融精准扶贫提供保障;此外,金融机构要提升金融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在组织体系、产品创新、信贷投放等方面对金融精准扶贫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