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压BCD(Bipolar-CMOS-DMOS)工艺将Bipolar器件、CMOS器件、DMOS功率器件同时制作在同一芯片上,综合了三类器件各自的优点,使得设计人员可以灵活地设计集成了功率、模拟和数字信号处理功能的功率集成电路。自上世纪80年代意法半导体公司首次研发成功之后,高压BCD工艺短时间内即成为了功率集成电路的主流制造工艺,并对功率半导体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衬底材料的分类上,BCD技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压BCD(Bipolar-CMOS-DMOS)工艺将Bipolar器件、CMOS器件、DMOS功率器件同时制作在同一芯片上,综合了三类器件各自的优点,使得设计人员可以灵活地设计集成了功率、模拟和数字信号处理功能的功率集成电路。自上世纪80年代意法半导体公司首次研发成功之后,高压BCD工艺短时间内即成为了功率集成电路的主流制造工艺,并对功率半导体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衬底材料的分类上,BCD技术包括体硅技术、SOI(Silicon on Insulator)技术和部分SOI技术(Partial SOI)。近年来,随着高压BCD工艺朝着高集成度、高可靠性和模块化等方向发展,对其核心横向高压器件也提出了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和高工艺兼容性等一系列要求。在航天等特殊领域,还需要对平台内的横向高压器件进行抗辐射加固设计以满足恶劣辐射环境下的应用。本文针对高压BCD平台中的核心横向高压器件,开展新结构性能优化、可靠性提升和抗辐射加固等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叙述如下:1.针对高压SOI LDMOS中总剂量效应对电学特性的影响,展开退化机理和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解释了高压SOI LDMOS击穿电压随辐照剂量先上升后下降的实验现象,揭示了击穿电压总剂量效应下的退化机理。基于高压SOI LDMOS器件介质场增强效应,提出了一种器件级总剂量效应加固技术,该器件级加固技术可以与工艺加固技术兼容。通过合理设计器件初始状态下的电场分布,利用总剂量效应初始阶段高压SOI LDMOS的击穿电压上升趋势,实现器件总剂量辐射下的裕度提升。进一步地,由于传统总剂量模型中仅考虑了正电场偏置(氧化物中电场方向指向Si/Si O2界面)下的氧化物陷阱电荷分布,造成高压SOI LDMOS的总剂量效应无法准确仿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设计背栅偏置实验获得了全电场偏置下的总剂量辐射致氧化物陷阱电荷模型。在TCAD仿真中代入该模型并结合考虑Si/Si O2界面处的氧化物陷阱电荷饱和效应,可准确模拟高压SOI LDMOS随总剂量效应的电特性退化曲线。基于该模型的仿真结果可以为高压SOI LDMOS的抗总剂量辐射加固设计提供指导,有助于加速抗辐射高压SOI BCD平台的研发流程。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抗辐射80 V SOI LDMOS具备500 krad(Si)的抗辐射水平。2.针对700V BCD平台中的两类核心横向高压器件的新结构进行了常态特性优化和可靠性研究。在功率LDMOS器件方面,提出了一种具有N-P-N层的Triple RESURF LDMOS新结构,通过理论推导获得了BV与Ron,sp的解析理论模型。针对实验中存在的异常烧毁现象,结合仿真揭示了鸟嘴区空穴注入引起烧毁现象的失效机理,完成可靠性优化后的器件鸟嘴区空穴注入概率下降了三个数量级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该高可靠LDMOS结构实现了BV=535 V,Ron,sp=32.38 mΩ·cm~2的特性,符合理论模型预期。在高压启动JFET器件方面,针对传统高压JFET器件中空间电荷调制效应导致的安全工作区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轻掺杂Sense端的高压JFET结构,分析了JFET器件开态击穿耐压与饱和电流能力之间的矛盾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在91μm漂移区长度下,实现了0.125 m A/μm的饱和电流能力、850 V的开态耐压和855 V的关态耐压,可满足800 V的应用条件。在不影响主功率LDMOS器件电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变掺杂的高压JFET结构,并完成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变掺杂高压JFET可在轻掺杂Sense端高压JFET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21.6%的饱和电流。3.针对600V高低压隔离结构的可靠性问题和集成高压自举二极管的漏电问题进行研究。设计了N型薄外延600 V Divided RESURF结构,讨论了两种结构的工艺窗口设计和可靠性表现,完成流片实验和可靠性考核。开发了一种工艺兼容的低漏电横向集成高压自举新器件结构,器件级层面避免了传统集成高压自举二极管衬底漏电问题。对该自举器件不同模式下的工作机制进行研究,讨论了包括自关断行为和等效反向恢复过程的动态特性。流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集成高压自举器件在典型工作电压下的充电电流为11.52 m A,衬底漏电为3μA,并实现了970V的器件关态耐压。相较于集成高压二极管器件,该结构提升了自举充电效率,降低了由衬底漏电引起的低侧电路闩锁风险。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日益进步,水稻耕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即实现了从对劳动力高度依赖的精耕细作到抛秧、直播及机械化等轻简栽培方式的转变。与之相伴的是除草剂的普遍施用以解决更加严重的杂草危害问题。杂交水稻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首选技术,但因现行种子生产技术制种要求与成本高,制约了其在国内外的进一步发展。培育抗除草剂水稻品种、品系,可以减轻除草剂施用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解决杂交稻种子高成本
铁磁性套管因具有造价低、可靠性高等特点而广泛用于井下油气资源开采过程中。井下套管处于高温高压环境,经过油气常年的冲刷和腐蚀,套管容易发生变形、扭曲,甚至出现破损从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有必要对在役油气井套管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无损检测方法因不对被测试件造成二次伤害而大量应用于工业设备的检测中,其中涡流检测技术具有无需耦合剂、不接触被测试件等特性,在上世纪60年代便应用于井下套管的检测中
道路信息获取在环境、经济、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应急救灾领域中,面对复杂地形、恶劣天气的情况,实时快速掌握道路的基本信息和道路周边状况更是尤为重要。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一种可机载或星载的微波成像雷达,因其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的能力,自发明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遥感和测绘。随着SAR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质量高分辨率SAR影像的获取已不
空间交会对接是航天器长期在轨运行期间不可缺少的操作,是载人航天活动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空间对接机构是实现空间飞行器的在轨机械连接、建立空间飞行器之间的联系、保证空间飞行器安全分离的系统。由于具有寿命长、成本低以及精度高等优点,模块化空间对接机构被应用于各种在轨装配服务与卫星回收捕获等领域,与传统对接机构相比,模块化空间对接机构可在复杂工作环境下进行在轨组装、在轨更换、功能拓展和升级等作业,不仅
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可以通过逆系间窜越通道(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process,RISC)将三线态激子上转化至单线态,再通过单线态激子的辐射跃迁实现100%内量子效率,成为近年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领域
能源短缺和碳排放是世界各国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量转化装置,在降低碳排放和缓解能源危机方面具有巨大潜力。PEMFCs拥有高能量密度、运转安静、可快速冷启动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船舶、航空航天、军工设备等领域。质子交换膜(PEM)是PEMFCs内部最重要的核心组件之一,具有传导质子和分隔反应气体的双重功能。因此,PE
二维层状材料,例如石墨烯(graphene),二硫化钼(Mo S2),二硒化钨(WSe2),氮化硼(h-BN)等,具有原子级的厚度和优异的电学、力学及光学等物理特性,在新型二维器件的研究和应用中展示出巨大的潜力;诸如二维晶体管、反相器和二维机电谐振器等各类新型二维器件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断催生出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在二维器件研究中,器件制备工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不仅直接影响到各类器件研究
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探测精度逐步提高,飞行器的红外隐身设计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基于速度突防的理念,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导致其表面温度和红外辐射强度急剧升高,受到的红外探测威胁也与日俱增,需要采用有效的红外隐身措施,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与通常的载人飞行器相比,无人高速飞行器的红外隐身面临战场环境复杂、服役环境恶劣、材料性能要求高、多频谱兼容隐身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使其红外隐身设计的难度更
空间电磁场是指分布于空间中且忽略时间因子后的稳态或准稳态电磁场。传统的空间电磁场分布调控侧重于远场区的波束方向图赋形。然而随着电磁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局域微波热疗、近场成像、近场无线输能等为代表的应用场景,不再侧重对角度域波束进行控制,而是希望在任意给定目标区域内对电磁场的空间分布进行精细化调控,从而更为准确地实现能量传递或信息获取。尽管目前已经有诸如近场聚焦、平面波综合等专门类型的电磁场赋形
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生物圈和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系列必不可少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当前湿地却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导致了天然湿地的严重退化和萎缩,这使得针对湿地未来气候风险的评估研究以及相应的适应性管理策略的制定迫在眉睫。明确不同类型环境因子如何影响湿地物种的生境适宜性是制定科学湿地管理策略的首要前提,能够为气候变化下优先保护物种和区域的选取提供科学指导。生态位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