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于经皮椎间孔镜(PTED)与扩张通道下、传统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这三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初期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为临床工作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02-2015.01于我科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所有病例按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传统开窗,23例);B组(扩张通道,20例);C组(椎间孔镜,27例)。随访时间1年-1年半,平均14个月。三组患者均记录并比较(1)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其中失血量根据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得到;(2)术前及术后1天反映组织损伤程度的血清肌酸激酶(CK)含量;(3)术前及术后3天、1月、3月、6月、12月时VAS评分,术前及术后3月、6月、12月时ODI评分。同时术后12月时参照术后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分,计算优良率。结果:B、C两组在切口长度、失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继续于B、C两组间进行比较,C组各项指标更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方面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CK含量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天CK含量同组间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相比较,B、C组术后CK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术前及术后3月、6月、12月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C组术后3天、1月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进一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术后各时间点VAS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A组优/良/可例数分别为18/3/2,优良率为91.3%,B组优/良/可例数分别为15/3/2,优良率为90.0%,C组优/良/可例数分别为22/3/2,优良率为92.6%,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组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其中传统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已成为临床治疗LDH经典开放手术之一,而随着微创器械的发展,椎间孔镜及扩张通道下髓核摘除术等微创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LDH的治疗,其疗效与传统开窗术相近,并且因其可减少脊柱后方的肌肉、骨性结构的破坏,使微创技术尤其是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局部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