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缘政治经济已成为驱动国家间陆域边境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根据索尔的“国家等级”理论,越南和泰国是中南半岛第二等级国家并对区内柬埔寨、老挝和缅甸施加地缘影响。1986年越南“革新开放”、1988年泰国“变印支战场为市场”、1991年《柬埔寨和平协定》等重要地缘事件,促使中南半岛国家地缘关系由政治阻隔转向经济合作,边境地区(尤其是口岸)首当其冲,并引发土地覆被/利用变化。鉴于半岛5国自身发展水平,跨境农林种植与口岸升级建设是半岛国家边境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诱因。利用美国国际开发署SERVIR-Mekong项目1988-2018年土地覆被产品,基于GIS空间分析分别对越南影响下的越柬和越老、泰国影响下的泰老和泰柬、及三个最不发达国家(柬、老、缅)边境地带(国界线两侧30km)的农业扩张和集约化及其森林/混交林变化的抵边/离边过程、趋同/趋异特征等进行了定量研究与国别对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近30年中南半岛国家边境地区主要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均表现为自然林(森林/混交林)向农业扩张(农田/水田)与集约化生产(果园/种植园)的转化。具体来看,除越柬边境外(包含水田),其余边境地区主要土地覆被类型均为森林、果园(含种植园)、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农田。1988-2018年农业扩张增幅在泰老、越老、泰柬、越柬、老缅和老柬边境分别为50%、50%、25%、29%、87%和82%,集约化生产增幅分别为275%、29%、89%、112%、95%和176%。(2)1988-2018年中南半岛边境地区因农业扩张和集约化生产造成的自然林变化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近口岸地区、国家行政中心、以及三角区(三国交界)等地。其中农业扩张在泰老缅交界处“金三角”(替代种植),泰国廊开(廊开口岸)和汶干(汶干口岸),老挝华潘、川圹、波里坎塞省,越南嘉莱和得乐省交界处,以及泰老柬三国交界处—占巴赛(老)和柏威夏省(柬)等地分布最多;集约化生产集中在“金三角”地区,老挝万象、波里坎赛省(北汕口岸)、甘蒙、沙湾拿吉省,越南广平、广治、承天顺化、特别是平福省(分布最多),柬埔寨马德望、柏威夏以及磅湛省等地。(3)1988-1998年,就柬埔寨而言,泰柬边境相较越柬边境变化有较强抵边性,其地缘经济合作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同期,泰老、越老边境两侧农业扩张分别为较强同向变化、离边性,泰柬、越柬边境两侧分别为强趋边、趋同性,老缅、老柬边境为强趋边、反向离边性;集约化生产在老缅、老柬边境为趋异、趋边性,在泰柬边境为较强趋异性,泰老则具趋边性,且泰国一侧强于老挝一侧。相较而言,泰柬边境农业扩张变化在中南半岛六条边境中最为显著,森林/混交林-农业扩张占比高于6:1。泰老、泰柬、越柬和老柬边境均以森林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化为主,而越老、老缅则以混交林向转化为主。(4)1998-2008年,泰国影响下的泰老、泰柬边境变化呈趋异、趋同特征,泰老地缘经济合作程度较其他国家边境更为紧密。同期,农业扩张在泰老、越老两侧分别为反向趋异、离边性,在泰柬、越柬两侧均为强趋同性,在老缅、老柬边境具有明显反向离边和趋同性;集约化生产在泰老、越老则为趋同、离边性,而在泰柬、越柬边境均呈趋边性,在老缅、老柬边境则呈趋边、同向变化性。相较而言,在1998-2008年泰老边境农业扩张规模和集约化生产变化均较为强烈,其中农业扩张规模为其余边境数量变化的3倍之上,且距国境线30 km距离内的农业扩张数量为越老边境同等距离内的6倍。(5)2008-2018年,越南影响下的越老、越柬边境变化均呈离边特征,泰国影响下的泰老、泰柬边境则均具同向性,地缘经济合作强度在泰老、泰柬三国之间最大。同期,泰老、泰柬均具有明显同向变化性,越老、越柬边境两侧、老缅边境缅甸一侧和老柬边境老挝一侧农业扩张均呈离边性;集约化生产变化泰老、越老分别为趋同、离边性,而在泰柬、越柬、老缅边境老挝一侧则均呈强趋边性,在老柬两侧则为趋异性。相较而言,泰老、泰柬和越柬边境农业扩张变化较为显著,且泰老边境森林转化为混交林转化的5倍;而集约化生产变化在泰老边境数量规模最大,呈强趋边性(主要分布于2-14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