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高发区(32°00′~29°30′N,123°E以西海域)为研究区域,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2005-2006年共同开展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收集近50年来的调查资料,初步对比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最后结合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近50年来的调查资料比较显示,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及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海域浮游植物组成仍以硅藻占优势,但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甲藻比例正在逐渐上升;优势种种数下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优势地位没有变化;甲藻在优势种组成中的比例增加,出现了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和纺锤角藻(Ceratium fusus)等优势种;而硅藻在优势种组成中的比例下降,部分物种虽有出现,但已经不再是优势种,如:角毛藻(Chaetoceros sp.)、尖刺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太阳漂流藻(Planktoniella sol)、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等;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与历史资料相比呈现上升的趋势,而物种多样性明显下降,这是中肋骨条藻的绝对优势地位以及甲藻数量上升但分布的不均衡所导致的。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和营养盐,其次是温度和盐度。典型相关分析也能够较好的反映浮游植物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特别是可以呈现出群落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中肋骨条藻适应的环境范围均很广,因此能够成为调查海域一直以来的优势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发生明显的演替。全球气候的变暖,导致长江口水温上升,对硅藻中的温度敏感种的生长不利,而有利于甲藻的繁殖;降水量的增加,增大了长江径流量,有利于营养物质入海通量的增加。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方面导致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状况加剧,藻类的生长繁盛,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等,造成了长江入海输沙量减少,降低了溶解态硅向海洋的输送通量,硅藻群落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呈现出由硅藻群落向甲藻群落演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