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构建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的研究——以青海省为例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zhouhaote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不断发展。经过2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观念模型和体系构架;其适用建筑类别不断增加、转化应用地区和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对绿色建筑在全球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随着早期建立的主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例如:BREEAM、LEED、SBTool等)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应用,其地域适宜性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我国于2006年在借鉴既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差异显著,在国家层面建立的一般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很难完全适用于国内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和需求。因此,与国际社会现有主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一样,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样面临着地域适宜性问题。  迄今为止,虽然我国学术界已经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地域适宜性问题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和探讨,并且广东、江苏、青海、陕西、上海、北京等省市也相继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标准(包括地方标准的试行稿和讨论稿等);然而,从方法论的视角看,如何在既有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地区构建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本论文提出,以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逻辑分析、问卷调研、座谈走访、实例考察、归纳总结等方法,针对如何基于中  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构建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的问题开展研究。由于笔者参与了《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课题研究,并且论文研究前期,正值青海省住建厅计划对既有《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因此本论文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均以青海省为例展开;希望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在一般方法论层面对构建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具有一定价值,而且可以为既有《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提供具体的参考和借鉴。  论文研究内容和路径主要如下:  首先,梳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提出研究问题。  其次,回顾国(境)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并针对其地域适宜性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回顾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我国国情,分别从自然气候与资源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特征等视角,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地域适宜性进行具体分析。  第四,以青海省为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包括问卷调研、专家小组座谈、案例研究、实地考察)的方式,分析提取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地域适宜性的角度,对既有《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关评价指标提出修订和补充建议。  第五,针对青海省某二星级绿色建筑,分别采用既有《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与地域相关的指标条文以及本文提出的地域适宜性指标条文进行对比评价分析,借此总结提出地域适宜性评价指标对绿色建筑案例的具体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现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相关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般性和地域特殊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最后,总结全文研究成果,提出构建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的参考路径和方法。  论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提出9个与“构建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密切相关的地域特征因子;2)提出6类、43条地域性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3)基于青海省特征,完成49条青海省的地域性评价指标修订,其中包括修改32条、增补10条、删减7条;4)提出11项与“构建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相关的问题及建议;5)提出构建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参考路径和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项目研究时间,以及本人专业背景及研究能力所限,本文研究内容集中在建筑学专业领域,很少涉及与绿色建筑评价同样密切相关的其它专业领域,也很少涉及不同的建筑类型。论文对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与多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的综合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相关实地调研及案例分析的范围和深度也有待进一步扩展。  本论文完成之时,新版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即将正式出台,我国各地必将在其基础上,相应研究、修订、建立新的地方标准。希望本文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不同地区(特别是青海省)修订/建立新的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同时希望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在本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不断成熟和完善。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技术的飞快发展以及社会文化、消费理念的不断扩张,建筑不得不将日常生活纳入到设计的考量中去,因此就促使信息媒介与建筑表皮发生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将技术、意识
学位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和高速化,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密集,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这一系列的现象表明,我国住宅的建筑面积应该更好地适应国情。2006
城市建筑的设计控制是规划管理的基本内容。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制约下,规划管理部门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各类、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可统称为规划)作为设计控制的内容,通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延伸和拓展,从单纯的保护到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和满足居民生活现代化要求的实践过程。历史文化名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农村城市化运动剥离出一大批手足无措的失地农民,这部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失地农民夹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他们属于城市化过程的中
伴随着去工业化的进程,企业的倒闭、工人的失业等,留给这砦曾经因工业而繁华,以工人为主要人口的城市的是苦涩的回忆、废弃的工厂、以及衰败的公共空间。80年代起,对工业旧建筑的
本文以风景建筑的规划设计实践为依托,通过河南青要山、浮戏山风景区修建性规划等实际工程项目,分析影响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而确定本论文选题。历经实际工程的调研、构思策划
伴随着设计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女性对建筑特殊的功能与心理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作为长期被均质化,同一化的建筑的使用者,人们逐渐注意到女性与男性之间应为性别差异
建筑类型学是一门研究抽象类型和具体物质创造之间关系的科学,它的议题涵盖了文化、历史、人类心理、集体记忆、潜意识和技术实践等广泛的领域。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建筑类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