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e-V-O体系的基础热力学研究可为转炉提钒冶炼、高强度低合金钢的冶炼、钒基耐蚀钢的腐蚀机理、含钒冶金渣提取及火电厂含钒废料处理工艺等工业生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关于该体系的热力学研究始终处于国内外的难点及热点研究领域。由于缺少Fe-V-O系的热力学数据库,目前无法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对工业生产中涉及到Fe-V-O系或Fe-V-Si-O系的热力学问题进行准确的计算。本文将围绕Fe-V-O体系的热力学建模和参数优化展开系列研究,旨在构建可靠的Fe-V-Si-O系热力学数据库,进而为含钒多元多相体系的热力学计算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弱氧化性的CO2已被证明有控制转炉氧势及熔池温度的作用,可作为转炉铁水提钒过程中的清洁冷却剂,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采用本研究所优化的Fe-V-Si-O系热力学数据库对CO2应用于铁水提钒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和计算,同时开展CO2-O2混合气体喷吹铁水提钒系列实验,检验数据库的准确性,为提钒工艺优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论文首先针对钒铁尖晶石相进行热力学优化研究。基于CALPHAD(CALculation of PHAse Diagram)技术,在复合能量模型(CompoundEnergy Formalism,CEF)框架内建立Fe3O4-FeV2O4全成分范围内的钒铁尖晶石相的热力学模型,采用晶体场理论(Crystal Field Theory)对两种亚晶格(四面体和八面体)位点之间的阳离子稳定能及阳离子分布进行计算和模拟,建立了符合尖晶石物理结构的结构模型(Fe2+,Fe3+,V3+)T[Fe2+,Fe3+,V3+,Va]2OO4,计算出Fe2+-V3+离子对的位点稳定能为71kJ。将优化后的一组包含体系中每个物相、相互自洽的热力学参数加载至以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为计算准则的FactSage软件,可对全成分范围内的钒铁尖晶石相的微观性质(阳离子在亚晶格间的分布)与宏观热力学性质(吉布斯自由能、平衡氧分压、活度、混合自由能等)进行准确计算,且理论计算值与其它作者的实验值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吻合。
随后对Fe-V-O体系热力学优化和数据库建立进行研究。针对文献中1atm条件下Fe-V-O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和相平衡实验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热力学优化,其中氧分压的变化范围为空气条件(0.21 atm)至还原气氛条件(10-16atm)。Fe-V-O体系中化学计量化合物如FeVO4,FeV2O6,FeV6O15和Fe2V4O13的?H0298K、S0298K、Cp等关键热力学参数均被合理优化,并使用Braggs-Williams随机混合模型对维氏体相、刚玉相和VO2固溶体相进行描述,通过改进的准化学模型(Modified Quasichemical Model)对熔渣相进行建模,其中涵盖了钒和铁的所有价态(Fe2+,Fe3+,V2+,V3+,V4+和V5+)。本研究采用的关于溶液的热力学模型均基于它们(熔渣、尖晶石固溶体、维氏体和刚玉相等)本身物理结构性质所建立,因此溶液的构型熵可在该研究的热力学模型中得到体现。优化后的热力学模型参数可在编译器中整合为数据库,并加载于FactSage计算软件,以准确计算出不同条件下(温度、组分及氧分压)的多种热力学性质。本研究通过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吻合度验证模拟的精度和准确性。此外,利用Kohler和Toop几何模型对优化后的二元热力学参数向Fe-V-Si-O体系进行外延预测,且理论计算值与其它作者的实验值吻合度很好,证明了该Fe-V-Si-O数据库具有可靠的拓展性。
继而探索出利用CO2控制提钒氧势及熔池温度的铁水提钒新工艺。基于本研究建立的Fe-V-Si-O数据库进行气-渣-金三相热力学计算,开展CO2-O2混合气体喷吹铁水提钒实验,验证了这两种新工艺的可行性以及清洁、高效冷却的冶金效果,同时验证了数据库的可靠性。热力学计算和实验研究表明:纯CO2喷吹时能与熔体内的V、Fe、C等元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产物CO会改变气相平衡条件,延缓碳元素的继续氧化。此外,CO2与铁水中含量最多的Fe、C反应时会吸收热量从而促进提钒反应,经计算CO2的冷却能力为9426.6kJ/m3,可替代工业转炉提钒过程中传统固体冷却剂。CO2-O2混合喷吹工艺采用顶吹的方式更具有提钒保碳的优势,CO2含量在0-15vol.%时表现为以吸热控温为主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提钒保碳;CO2含量在15-25vol.%时表现为以弱氧化性为主的作用机理,在此区间提钒效率变低。当初始温度为1300℃时,顶吹混合气体中CO2的最佳占比为15%,在供氧强度为1.5m3/(t·min)时持续喷吹混合气体10min后,钒的氧化率为94.4%,且钒氧化率与碳氧化率的比值相比于其他混合方式最大,说明该喷吹方式提钒保碳的能力最强。此时终点熔池温度相比纯氧喷吹降低约20℃,耗氧量相比纯氧喷吹减少了1Nm3/吨铁水。
同时,经热力学计算及高温实验研究表明,CaCO3作为一种固体冷却剂,冶炼中可在线分解出CO2,对熔池的冷却效果也非常显著。在铁水提钒过程中添加CaCO3后对熔池碳元素的氧化几乎没有影响,且随添加量的增加,钒的氧化率会有轻微的提升,钒渣脱磷能力则大幅增强。当加入铁水质量1.3%的CaCO3后,钒渣中P2O5含量从0.12wt.%增加到0.32wt.%,有利于工业冶炼高磷钒钛磁铁矿。本工艺后续可进行钙化焙烧并搭配酸浸处理的方法,进一步实现对钒的绿色提取。
论文首先针对钒铁尖晶石相进行热力学优化研究。基于CALPHAD(CALculation of PHAse Diagram)技术,在复合能量模型(CompoundEnergy Formalism,CEF)框架内建立Fe3O4-FeV2O4全成分范围内的钒铁尖晶石相的热力学模型,采用晶体场理论(Crystal Field Theory)对两种亚晶格(四面体和八面体)位点之间的阳离子稳定能及阳离子分布进行计算和模拟,建立了符合尖晶石物理结构的结构模型(Fe2+,Fe3+,V3+)T[Fe2+,Fe3+,V3+,Va]2OO4,计算出Fe2+-V3+离子对的位点稳定能为71kJ。将优化后的一组包含体系中每个物相、相互自洽的热力学参数加载至以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为计算准则的FactSage软件,可对全成分范围内的钒铁尖晶石相的微观性质(阳离子在亚晶格间的分布)与宏观热力学性质(吉布斯自由能、平衡氧分压、活度、混合自由能等)进行准确计算,且理论计算值与其它作者的实验值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吻合。
随后对Fe-V-O体系热力学优化和数据库建立进行研究。针对文献中1atm条件下Fe-V-O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和相平衡实验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热力学优化,其中氧分压的变化范围为空气条件(0.21 atm)至还原气氛条件(10-16atm)。Fe-V-O体系中化学计量化合物如FeVO4,FeV2O6,FeV6O15和Fe2V4O13的?H0298K、S0298K、Cp等关键热力学参数均被合理优化,并使用Braggs-Williams随机混合模型对维氏体相、刚玉相和VO2固溶体相进行描述,通过改进的准化学模型(Modified Quasichemical Model)对熔渣相进行建模,其中涵盖了钒和铁的所有价态(Fe2+,Fe3+,V2+,V3+,V4+和V5+)。本研究采用的关于溶液的热力学模型均基于它们(熔渣、尖晶石固溶体、维氏体和刚玉相等)本身物理结构性质所建立,因此溶液的构型熵可在该研究的热力学模型中得到体现。优化后的热力学模型参数可在编译器中整合为数据库,并加载于FactSage计算软件,以准确计算出不同条件下(温度、组分及氧分压)的多种热力学性质。本研究通过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吻合度验证模拟的精度和准确性。此外,利用Kohler和Toop几何模型对优化后的二元热力学参数向Fe-V-Si-O体系进行外延预测,且理论计算值与其它作者的实验值吻合度很好,证明了该Fe-V-Si-O数据库具有可靠的拓展性。
继而探索出利用CO2控制提钒氧势及熔池温度的铁水提钒新工艺。基于本研究建立的Fe-V-Si-O数据库进行气-渣-金三相热力学计算,开展CO2-O2混合气体喷吹铁水提钒实验,验证了这两种新工艺的可行性以及清洁、高效冷却的冶金效果,同时验证了数据库的可靠性。热力学计算和实验研究表明:纯CO2喷吹时能与熔体内的V、Fe、C等元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产物CO会改变气相平衡条件,延缓碳元素的继续氧化。此外,CO2与铁水中含量最多的Fe、C反应时会吸收热量从而促进提钒反应,经计算CO2的冷却能力为9426.6kJ/m3,可替代工业转炉提钒过程中传统固体冷却剂。CO2-O2混合喷吹工艺采用顶吹的方式更具有提钒保碳的优势,CO2含量在0-15vol.%时表现为以吸热控温为主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提钒保碳;CO2含量在15-25vol.%时表现为以弱氧化性为主的作用机理,在此区间提钒效率变低。当初始温度为1300℃时,顶吹混合气体中CO2的最佳占比为15%,在供氧强度为1.5m3/(t·min)时持续喷吹混合气体10min后,钒的氧化率为94.4%,且钒氧化率与碳氧化率的比值相比于其他混合方式最大,说明该喷吹方式提钒保碳的能力最强。此时终点熔池温度相比纯氧喷吹降低约20℃,耗氧量相比纯氧喷吹减少了1Nm3/吨铁水。
同时,经热力学计算及高温实验研究表明,CaCO3作为一种固体冷却剂,冶炼中可在线分解出CO2,对熔池的冷却效果也非常显著。在铁水提钒过程中添加CaCO3后对熔池碳元素的氧化几乎没有影响,且随添加量的增加,钒的氧化率会有轻微的提升,钒渣脱磷能力则大幅增强。当加入铁水质量1.3%的CaCO3后,钒渣中P2O5含量从0.12wt.%增加到0.32wt.%,有利于工业冶炼高磷钒钛磁铁矿。本工艺后续可进行钙化焙烧并搭配酸浸处理的方法,进一步实现对钒的绿色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