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质灾害频发和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丘陵山区。随着三峡大坝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环境的平衡状态,进一步诱发了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坡耕地水土流失现象特别突出;加上库区蓄水以来水位的提高,库区还将淹没大量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这将加剧库区人地矛盾。作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库区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周边及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国家经济发展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水源区,开展三峡库区绿化带生态建设适宜性的评价研究,为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对指导库区土地利用和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库区绿化带建设问题,以在库区占重要地位的涪陵区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潜力——限制法评价法,建立了库区绿化带生态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搜集涪陵区的地形条件、水热条件、土壤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数据,包括重庆市及周边各地区共49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气象数据、涪陵区1:1万的等高线矢量图、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及相关文字资料,再利用ArcGIS的图解建模技术建立绿化带适宜性评价的图解模型,获得基于10m×10m栅格尺度的绿化带生态建设适宜性数据,最后基于地质灾害图和GIS技术对绿化带建设的时空配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涪陵区的绿化带生态建设适宜性得分主要集中在60-85之间,面积241581.57hm2,占全区幅员面积的82.1%;绿化带生态适宜性分值大于60的面积为257187.6815hm2,占全区幅员面积的87%,主要集中分布在涪陵区的后山地区,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大木乡、武陵山乡及白涛街道等。(2)基于绿化带的评价分类体系对绿化带生态建设的适宜性进行分级,得到高度适宜(S1)区域面积为15606.11hm2,占全区幅员面积的5.3%;一般适宜(S2)区域面积157525.93公顷,占全区幅员面积的53.5%;临界适宜(S3)区域面积84055.64hm2,占全区幅员面积的28.6%;不适宜(S4)区域面积37079.12hm2,占全区幅员面积的12.6%。(3)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GIS技术,将涪陵区划分为绿化带建设区和非建设区域,并把绿化带建设区域细分为基本农田建设区,生态退耕区,封山育林区,荒山绿化区,其面积分别为:118404.796hm2、9323.10h2、123159.81hm2、123159.81hm2。(4)基于地质灾害图和GIS技术,为涪陵区的绿化带建设工程作出了合理的实践安排,确定了绿化带工程的时间安排顺序:近期建设期,主要涉及珍溪镇、南沱镇、江东街道等乡镇,绿化带工程面积共计27449.78公顷;中期建设期主要涉及大木乡、武陵山乡、白涛街道、焦石镇、清溪镇、江东街道、荔枝街道等乡镇,绿化带工程面积共计109014.7hm2;远期建设期主要涉及白涛街道、焦石镇、青羊镇、马武镇、罗云乡等乡镇;绿化带工程面积共计116321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