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长期以来3-6个月的无负荷愈合期被认为是实现种植体骨结合的基本前提,近年种植体表面设计的日益改进及种植理念的不断发展,使得种植义齿的负荷时机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后牙区单颗种植体使用永久修复体行即刻负荷的方案未有相关研究。本文通过使用永久修复体对后牙区单颗种植体进行即刻负荷与常规负荷,探讨两种负荷方式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影响,以期为后牙区单颗种植体即刻负荷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因单颗后牙缺失就诊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26名患者,即刻负荷组一名患者在修复后1个月因种植体松动而退出,最终25名患者完成为期1年的随访。即刻负荷组12人,平均年龄44.42±13.32岁,其中包括4名男性、8名女性;常规负荷组13人,平均年龄45.77±16.13岁,其中包括4名男性、9名女性。即刻负荷组于术后1周内进行种植义齿上部修复,常规负荷组于术后3个月进行修复,两组均使用永久修复体进行负荷。所有患者在修复后当天(T0)、1周(T1)、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和12个月(T5)时复诊。所有患者记录以下指标:种植位点HU值,种植体最终植入扭矩,负荷当天的种植体稳定性系数(ISQ),修复体近远中穿龈角度(EA),种植体近远中向边缘骨水平、牙龈乳头指数(GPI)、牙龈指数(GI)、改良菌斑指数(m PLI)、并发症发生率、种植体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1.即刻负荷组中1名患者在负荷后1个月发生种植体松动,其余25枚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即刻负荷组和常规负荷组负荷1年时的种植体成功率分别为92.31%和100%(P>0.05)。2.即刻负荷组未发生机械及生物学并发症;常规负荷组未见生物学并发症,其中1名患者于负荷后1年出现修复体面远中边缘嵴瓷崩裂,常规负荷组机械并发症为7.69%(P>0.05)。3.边缘骨水平(1)近中边缘骨水平:即刻负荷组在负荷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边缘骨改变分别为-0.02±0.04 mm、-0.19±0.21mm、-0.17±0.32 mm、-0.11±0.35 mm和-0.12±0.44 mm;常规负荷组在负荷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边缘骨改变分别为-0.03±0.04 mm、-0.12±0.10 mm、-0.12±0.19 mm、-0.10±0.19mm和-0.11±0.21 mm,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远中边缘骨水平:即刻负荷组在负荷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边缘骨改变平均为-0.01±0.06 mm、-0.13±0.21mm、-0.07±0.39 mm、-0.09±0.44 mm和-0.05±0.52 mm;常规负荷组在负荷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边缘骨改变平均为0.00±0.05 mm、-0.08±0.14 mm、-0.05±0.23 mm、-0.05±0.26mm和-0.04±0.27 mm,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修复体穿龈角度(EA)与边缘骨水平:在即刻负荷组与常规负荷组的亚组分析中,修复体EA<30°或≥30°的边缘骨改变在各个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种植体负荷1年后的边缘骨改变与修复体穿龈角度之间均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5.临床指标:近远中牙龈乳头指数(GPI)和改良菌斑指数(m PLI)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负荷组GPI在为期一年随访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指数(GI)在修复当日和修复后1周时即刻负荷组均显著高于常规负荷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复查时间点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患者满意度:在第11问“你会介绍朋友或家人进行该方案的种植治疗么”即刻负荷组评分为89.17±4.69,常规负荷组评分为84.23±4.94(P<0.05);其余问题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使种植体获得足够的初期稳定性的情况下,使用永久修复体对后牙区单颗种植体进行即刻负荷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稳定,具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