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仿词、仿语到仿拟构词法——仿拟研究的进化论视角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拟向来是人们熟知、熟用的修辞手法,从古到今,从著名作家到小学生都能够熟练自如地使用。我们发现,仿拟不仅在文学作品、广告、报纸、杂志中频繁出现,而且街道上也随处可见运用仿拟方式命名的店名(饭店、服装店、音像店等)。在各种媒体上,也越来越多的运用仿拟来创造新词为新事物命名或描述某些事件。不难发现,人们会用根据同一仿源创造出数个新词来描述、概括某一事件。人们甚至把某个仿源简化成一个词缀,从而可以生成无数个新词。仿拟在我们的生活中频繁又不断出新的使用,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仿拟和仿拟构词现象,但先前人们的研究大多把仿拟和仿拟构词法分来研究,或是关于仿拟的表面特征,如仿拟的分类、功能、特点、用法、修辞效果、仿拟与其它相关术语的对比研究等,或是仿拟构词的表面特征,如仿拟构词的形式、类型、规范化、特点、运用等,这些研究主要是描述性、归纳性的。也有学者探讨了仿拟辞格和仿拟构词法之间的异同。这些研究为我们做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揭示仿拟辞格和仿拟构词法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和语言环境的变换密不可分的,语言会在自身特点基础上,随着其使用的自然环境和语言使用者的接受、选择而逐步发生变化,会使语言的使用范围和广度逐步扩大,如自然界生物不断地发生进化一般。本文进行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假设。本文认为,仿拟和仿拟构词法不仅在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上大同小异,从其根本而言,仿拟构词法是在仿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文运用语言进化论的相关理论来揭示仿拟构词的生成机制、仿拟构词的条件、所受到的限制等。由于语料的收集和篇幅的限制,本文主要讨论汉语中的仿词、仿语、格式仿及仿拟构词法。本研究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为述介,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核心问题、所用理论和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回顾国内对汉语仿拟和仿拟构词法的研究,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研读和思考的同时,作者提出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仿词、仿语、格式仿及仿拟构词法有什么内在联系?从仿词、仿语到格式仿是如何发生的?仿拟构词的生成机制是什么?仿拟构词法发生的条件和限制是什么? 第三章介绍了生物和语言之间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使得我们运用进化论的相关理论来研究语言成为可能。 第四章回顾了介绍了以往仿拟研究所涉及和使用的理论以及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介绍了本文的指导理论——语言进化论,及相关概念和术语。在此基础上了,作者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 第五章分析了从本体到仿词和仿语进而到仿拟构词法的生成过程。我们发现,从本体到仿词和仿语进而到仿拟构词法可以被看做两个过程:小进化和大进化。由于人们表达的意向性需要,产生了仿词和仿语,他们都可以看做是本体发生的变异。这种变异的形式在具体的表达中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就完成了本体的小进化。发生了小进化之后,某些消极仿拟由于其语义上的不健康、不恰当,逻辑上的不合理、不可接受以及语法上的非正常性和破坏性,会遭到语言使用者的批评和抵触,从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另一部分仿拟会在一定条件下被频繁使用,从而成为一种固定格式的仿拟——格式仿。某些格式仿使得本体的语义扩大或者使某些外来词在形式上发生汉化,或者发生词汇化、语法化,有了较高的接受度,经过了自然选择,从而成为一种构词的方法,完全失去了对本体的依附,实现了大进化。 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得出的结论,也指出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期望有更多的该方面的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康拉德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研究热点。近二十年来,国内批评界对康拉德的也愈发重视。1998年美国兰登书屋《当代文库》编委会评选“20世纪百部杰出英文小说”
隐喻,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历史上,都曾经仅被视为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段,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的影响以及隐喻的
《恩惠》是莫里森的第九部小说,讲述了不同族裔人群的生存状态。尽管小说出版于2008年,但是故事却设置在十七世纪末殖民初期的北美大陆。这展示了作者还原历史的意图和她对不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印第安人的教育问题是墨西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旨在研究21世纪以来墨西哥印第安儿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情况,这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伊迪斯·华顿(1862-1937)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1921年,她的小说《纯真年代》获普利策奖。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赵兴国,赵玲1999:3),对现实主义小说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话语分析方法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形成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作为非文学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文坛史上炙手可热的美国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国内对于他的短篇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而它的姊妹篇《干旱的九月》却一直备受冷落。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