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流行非常广泛,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由于迄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预防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经过十余年大规模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疫苗接种,在人群中产生了良好的保护性免疫,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普种疫苗,使疾病的发病率开始明显降低。因此,HBsAg疫苗预防接种是乙型肝炎得到根本控制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经过无数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HBsAg疫苗经过血源性灭活疫苗到基因工程重组疫苗两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可以大规模批量生产。目前使用的酵母工程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好,质量稳定,副作用小,成本低众多优点,在人群中使用可以达到90%的保护率。现有疫苗的免疫预防作用虽然得到多方面的肯定,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例如:约10%的人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有些人对疫苗蛋白过敏;免疫疗程长,抗体产生迟缓;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用于预防,而不能诱导机体的细胞免疫,用于治疗。新型疫苗尤其是可以用于治疗的疫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其中DNA疫苗以其简单而独特的免疫方式和良好的动物免疫效果而倍受关注,更为疫苗研究打开了新思路。 DNA免疫是于八十年代末发现,九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型免疫方法。DNA疫苗与传统疫苗之间最大的区别,也即最大的优点和特点是它能诱导出其表达的外源蛋白的特异性CTL,这正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此,DNA疫苗可以作为治疗性疫苗的重要备选。 HBV基因组S-开放读框(ORF)编码病毒外膜抗原的3种蛋白,其中s基因携带主要的免疫识别表位是各亚型共同抗原决定簇,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是基因工程疫苗的主要成分。研究发明前S1和前S2蛋白与s蛋白诱导的免疫应答各自受宿主免疫应答遗传基因(MHC)的不同位点控制,相互间独立存在。前S1和前S2蛋白诱导的特异性Th细胞不仅辅助特异性抗自身抗体产生,还能诱导产生针对同型s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对s蛋白的免疫应答具有协同效应。我们选用S-ORF基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