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方路堤下黄土地基沉降变形规律及处理技术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lisha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自然条件和地理分布特征的制约与影响,黄土高路堤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大量出现。由此而引发的路堤沉降变形问题始终备受学术界及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黄土高路堤的沉降变形规律、沉降影响因素分析和相关处治技术等问题,结合室内试验、离心模型试验及有限元数值分析等手段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通过一维固结试验,研究压实黄土在各种情况下的次固结特性,探讨了固结状态、加载时间、加载比对压实黄土次固结系数的影响,揭示了次固结系数与压缩指数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固结压力的变化,压实黄土的次固结系数表现出与当前应力状态有关的变化规律。当处于正常固结状态时,次固结系数近似为一常数,且次固结系数与压缩指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当超载预压处理后,次固结系数随超载比和超载作用时间不同而变化。其次,进行了不同压实度、不同含水量情况下一维蠕变试验,研究了高路堤填土在高应力下的流变特性,在Kelvin模型基础上得出了变形随时间和应力变化的计算模型。   2.借助离心试验手段,通过不同路堤断面形式下的离心模型试验,着重对黄土高路堤沉降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加载期与稳定期沉降变化规律及其构成变化。   3.基于MARC有限元软件,从填土高度、边坡形式、路堤与地基模量、模量比及填土泊松比等方面对路堤沉降的影响展开深入的探讨,并分析了各因素对高路堤沉降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堤沉降的组成除地基沉降外,主要是路堤自身的压缩变形量,而由填土高度、土体泊松比及路堤边坡形式等因素引起的侧向变形对路堤沉降也有较大的影响。空间效应对路堤沉降及土体应力分布产生一定影响,湿化将引起路堤局部应力水平的提高,从而产生边坡失稳。   4.结合工程实例,借助数值仿真分析软件,系统研究了强夯法处理高填方黄土地基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000kN·m夯击能时,软黄土地基最佳夯击数为7~9击;水平影响范围为8m,有效处理深度为5.0m左右;仅适用于厚度较小的软黄土地基。   5.开展了土工格室垫层加固软黄土地基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工格室垫层影响范围为其层厚的50%左右;可使地基表面所受竖向应力减小40%左右;适于处理厚度小于4m的浅层软黄土地基;垫层合理厚度为20cm;最后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假定,给出了加固后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造成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加,而由此导致的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保水平的急剧降低已经严重威胁着周边
结构可靠度理论早已被纳入各类结构设计规范,并广泛应用于结构安全性评价、重大工程决策分析等工程领域。但这些应用成果都是建立在经典静力可靠度研究基础之上。与静力可靠度
从2010年开始,我国就在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应用,由于在我国既有商业建筑数量多,并且能耗大,所以在既有商业建筑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尤为重要,而要想在既有商业建
新型脚手架应用技术是建设部重点推广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之一。型钢与钢管组合支模支撑架是一种新型的脚手架体系,它可以满足结构设计对荷载大、支模高度高的支模体系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建筑结构日益向着体系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超高层在未来是研究的主题。巨型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是超高层发展的需要。目前,巨型结构的发
再生混凝土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污染问题,而且减少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量的学者对再生混凝土及掺入其他材料后的主要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进行了研究,如钢纤维再生
近年来,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开始在土木工程领域推广使用,有关于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在各种条件下的耐久性、有关于各种构件的抗震研究等内容较为多数,而有关于高性能混凝
钢结构交错桁架体系是一种经济,实用,高效的新型结构体系。在钢结构住宅及学生公寓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桁架是交错桁架体系的主要构件,对其进行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
切削液是机械加工行业应用较为广泛的润滑剂。切削液在使用过程会变质失效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切削废水。未处理的切削废水会对人和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其含有的矿物油和亚硝胺具有致癌的生理毒性。切削废水具有高COD,高色度、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其含有的防锈剂,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使切削废水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常规条件下难以得到有效的去除。对切削废水的处理在实际工程中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工艺,为了进一步优化工艺流程,本文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大量中小学建筑倒塌破坏,造成惨痛的人员伤亡,给工程设计人员带来值得深思的教训。在对灾后建筑震害的统计分析中,许多中小学框架结构建筑中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