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文学与音乐均属于艺术的范畴,文学和艺术乃为水乳交融之典范,相互链接之密切,至于分不清彼此。从《关雎》到《九歌》,从《水调歌头》到《天净沙秋思》,在文学和音乐上,我们的先辈都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绚烂的文化遗产。唐代时诗人写下《阳关三叠》,宋代时《阳关三叠》由诗转为词,几经辗转,元代时将《阳关三叠》与音乐融合,从而一体兼备三者:诗、词、曲是古代艺术中,诗文与音乐的完美融合。《阳关三叠》的艺术价值和它的文学成就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致使后人深受启迪和熏陶。《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家喻户晓的名作,它是集诗、乐、舞融合为一体的艺术作品,《阳关三叠》承袭了这种优秀传统,以证明诗乐交融,难舍难分的关系。二胡曲《阳关三叠》借古喻今,是由琴曲《阳关三叠》为模版而进行的移植再创作的作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查阅法、对比法、综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同名的诗、乐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两者间:“形相辅,神相随”的本质关系。二胡曲《阳关三叠》是受王维创作的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及琴歌和琴曲的《阳关三叠》为启发而改编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作者要体现《阳关三叠》的诗韵之美——意境,由此要勾画出《阳关三叠》的音乐语境,体现出音乐与诗歌二者之间的交融关系。笔者认为《阳关三叠》从唐代到现今经历了从历史、文化、音乐等形式的流变,试图从《阳关三叠》寻找一种启示,艺术的形式无论经历任何变化,它的内在精神和价值都是有所不变的,正如杨士勋说:“诗者乐章也”。《阳关三叠》不仅给予人从诗中得到了启迪,勾画出了一种轮廓——意境,而且从音乐的语言中,进行了一种用文学语言无法表达的意境之美,诗与乐由此完美的交融在一起,笔者试图从以下几点来探析《阳关三叠》的诗与乐。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笔者从以下四点来论述。第一点阐述了《阳关三叠》诗与乐的流变,试图寻找《阳关三叠》的发展经历,由此探析《阳关三叠》诗乐之美的源头;第二点《阳关三叠》历经了琴歌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以闵惠芬、沈正陆为代表创作改编的二胡曲《阳关三叠》。作者之所以采用《阳关三叠》的艺术体裁,试图是要表现唐诗入乐的文学意境;第三点笔者认为,琴歌的《阳关三叠》和二胡曲的《阳关三叠》所表达的意境虽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所区别。区别在于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更多的是演奏家二度创作来决定其差别。笔者试图进行对其二者之间的对比,以寻求二胡曲《阳关三叠》的美学意境;第四点音乐是由诗的意境来表现的,那么诗只能表达音乐的内涵却无法表达音乐的意境,如何将诗与乐融为一体、相互支持,以达到诗与乐的水乳交融呢?这是笔者探究的重点内容。因此,笔者梳理了王维的诗篇《送元二使安西》,并将其从琴歌《阳关三叠》再到琴曲《阳关三叠》最后到二胡曲的《阳关三叠》做以探究,从诗到乐,从流变到升华主要研究诗乐的交融之美。目的是将二胡与文学的关系厘清,使二胡音乐作品更好地表现文学意蕴,以及文学作品所蕴育的音乐特征,逐一论证二胡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即为“你中有我与我中有你”;本文以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范本,将文学作品中所包含音乐艺术的描述以及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意境进行梳理,就此探讨二胡曲《阳关三叠》与唐诗《送元二使安西》从诗到乐的艺术审美,旨在说明文学与艺术不可分割的水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