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为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来自于国内外的挑战。尽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提高,但国有企业在众多领域,尤其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并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实际上仍在不断增强。因此,国有企业的成长问题也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在下一个十年中是否能够继续维持快速增长的关键性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尽管现有公司成长理论已经较为成熟,关于企业成长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也已得到一些被普遍认可的结论。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控股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与制度环境与国外典型的企业具有很大差异,其内部管理机制、外部制度背景等比一般企业更为复杂,并且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本文在已有理论与相关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别以宏观整体、中观行业、微观企业个体的视角,研究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成长模式选择的问题,主要探讨了企业并购与新建投资选择的影响因素、决策模型以及企业在不同决策选择下的绩效评价结果。首先,在规范分析方面,在战略管理与企业成长模式的成熟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特征,针对影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与新建投资选择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进行规范分析,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不同因素对于公司并购与新建投资选择决策的影响机理与影响方向。其次,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与新建投资决策的实证检验部分,分别在宏观上针对样本年所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中观行业上针对属于金属、非金属制造业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并购与新建投资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并建立Logistic决策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各外部与内部因素对企业并购与新建投资决策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的显著性,并通过构建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不同成长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结论结论显示,外部影响因素因素以及部分重要内部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并购与新建投资模式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外部影响因素方面,市场增长率和市场竞争度对该行业的企业并购与新建投资模式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当市场增长率较高时,企业倾向于采用新建投资的方式扩张,而在市场增长率较低时,则倾向于采用并购投资的方式;当市场竞争度较高时,企业倾向于采用新建投资的方式,而在市场竞争度相对较低时,企业倾向于采用并购投资的方式。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对成长模式选择有显著影响,当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较强时,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较高,资本成本较低,因此更倾向于采用新建投资的成长模式;上市时间与企业并购与新建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企业的投资决策倾向更多的取决于其前期的管理经验,由于金属、非金属制造业历史上发生并购投资的比例就低于其他行业,其上市时间越长反而越倾向于新建投资的模式。再次,在不同成长模式下企业绩效比较的实证分析部分,结合公司财务分析的相关理论,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作为绩效分析的重要因素,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若干财务指标提取出盈利能力指数、偿债能力指数和营运能力指数,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企业新建与并购选择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指数的影响。结论显示,成长模式选择对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建投资模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贡献度更大,因此,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新建投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更优的选择。最后,在案例分析部分,基于理论和实证部分,本文对某国有上市企业成长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该企业并购与新建投资选择的决定因素和绩效后果,深入挖掘企业特殊的国有背景、企业领导人特征对公司新建或并购模式选择的影响。案例分析的相关结论表明,该企业的成长历程进一步验证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相关结论。通过本文的分析,一方面揭示了影响国有控股公司并购与新建投资选择的影响因素,在较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与新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实证分析,将因素分析的结论应用于指导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最后通过案例分析,从微观角度分析国有企业个体在长期战略决策过程中,如何处理并购与新建投资的选择问题,从而为企业的具体战略制定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