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太湖流域保护区土地整理与土地生态修复研究,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待整理土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土地整理方案和土地生态修复措施,这样既可以有效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又能够改变传统的土地整理仅仅满足于改变土地利用类型的简单做法。太湖治理问题自2007年蓝藻爆发后,引起了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太湖水的治理集中在太湖水体的治理、湖滨带的截污方面:科学调水引流、积极治理蓝藻、有效治理内源污染等,若能建设高质有效的生态防护林,必将为缓解太湖湖体压力带来积极深远的影响。笔者试图探寻土地整理和土地生态修复结合的模式,重点从土质改良方面提高土地整理内涵,为完善生态防护林对太湖湖体的缓解压力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材料,为合理构建良好的生态防护林提供定量的监测资料。本文将从无锡太湖保护区工矿废弃地现状入手,查清土地质量状况,同时探寻生态防护林带土地性质变化规律,从而为土地整理提供新的参考思路。首先通过对滨湖区9个地块工矿废弃地的实验研究,得出已考察的地块中55.6%的样点不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一级保护区的标准,镍超标的地块占超标地块的80%,87.5%的地块土壤属于尚清洁(警戒限)的范围,9个地块中样点1为已修复地区,样点7和样点8为污染较重的地区,复垦为园林用地的样点土壤TN、TP含量高于复垦为耕地的样点。土壤TP含量与土壤质地有关,与土壤CEC呈一定的平行关系。土壤TP含量与区域植被结构、种类情况有关,确实土地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废弃土地复垦地利用,应先优先考虑复垦为园林用地,需复垦为其他用地类型时,宜先复垦为园林用地对土地进行改善,使土地得到高效利用。结合景观设计开展土地生态修复的设计,将有利于修复后的土地更为充分的利用,缓解该区人地矛盾,同时承担缓解太湖环境问题的功能。其次植物修复是一种新型的有发展潜力的治理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利用植物来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探究不同树种在土地质量变化中的规律,得出针对每种指标有修复效果的树种种类,找到不同树种在土地生态修复中对土壤的改性情况,明确不同树种在土壤氮磷以及重金属等指标改善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优缺点,查清指标之间的相互回归关系。指标的相关关系仅可作为方案设计时的参考,具体土壤性质应该重新单独监测,同时应加强土壤重金属在生态防护林时间大尺度上的深入研究,便于为以后的土地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理论和数据依据。在查明土地质量现状、掌握土地指标变化相关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景观设计理念探讨土地整理和土地生态修复结合的具体措施,完成土地整理与土地生态修复结合的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