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2002-2012年数据对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探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绩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方向性距离函数(SBM),利用劳动力、资本、土地、水、电等资源性投入以及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污染物排放等产出,估算绿色经济效率。对2012年绿色经济效率所反映的无效率水平进行结构分析,通过各要素对绿色经济中无效率部分的贡献率,确定影响因子,并运用Tobit建模确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鞍山等一部分城市始终处于绿色经济效率前沿面,并且位于效率前沿面的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呈“马鞍”型分布,东部、西部城市大多都处于效率前沿面。中部资源型城市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2002-2012年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地区间仍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对2012年绿色经济所表现的无效率部分进行结构分析,通过要素的贡献率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对各因素在全国和各地区范围内分别进行Tobit回归,主要有几点结论:国内经济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呈“U”型关系,我国正处于下降阶段;“污染天堂”假说和“结构红利”假说不成立;要素禀赋对绿色经济发展没有影响;政府控制污染能力影响不明;企业清洁生产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对绿色经济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东中西三个地区,“污染天堂”假说均不成立;要素禀赋差异对东部地区绿色经济存在微弱影响;产业结构的“结构红利”假说只在东部成立;政府控污能力只对东部地区有显著影响;企业清洁生产能力以及人力资本对东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均影响显著。据此,为推进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发展,一要加强设施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结构红利”:二要引进先进技术,鼓励国内技术创新,避免成为“污染天堂”;三要完善监督机制,逐步转向以民间监督为主,防止源头污染;四要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专项资金利用效率,提高人力资本。为加强政策的针对性,政策应因地制宜。东部地区要放缓投资步伐,加快资本对内陆的转移,带动中西部资源型城市共同发展。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纳高级人才。中部地区重点发展中心资源型城市,充分挖掘并发挥其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而西部地区则应鼓励原料加工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多样化,逐步削减采掘业在GDP的比重,向绿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