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锋派到先锋文化——美学批判语境中的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jin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新先锋派对功能主义批判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在数字化操作的今天,人们突然发现历史先锋派孜孜以求的“创新”突然之间变得是那么唾手可得。一方面,功能主义的枷锁被摆脱;一方面强大的新技术手段让人们几乎为所欲为。但新的困惑随之而来。   第一个问题就是,在美学标准缺失的今天,什么构成对当今建筑美学的有效批评呢?而这个问题已经直接导致了眼下几乎“没什么不行”的局面。接着是第二个问题,在当今建筑如此变异而远离维特鲁威定义的今天,何以可以称之为建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又回到建筑先锋主义实验的审美价值观念上。我认为,正是先锋主义的美学批判性使建筑先锋主义美学具备意义,也使先锋创新与纯粹的“为新而新”或“流行时尚”区别开来。这正是本文进行先锋派美学研究的意义所在。但是,为了避开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基础上工具理性式的批判美学,我更倾向于研究美学批判上的建筑学自律性语言建构。我更关注先锋派既定范式的打破和新范式的寻求,然后再突破的批判理性主义过程。那么当今的建筑先锋主义实验建立在什么样的美学思想基础上呢?形成了哪些新的美学范式呢?它与1920及1970年代的先锋美学观念有什么不同呢?   我沿着建筑自律性建构和它作为都市组织镜像的辩证关系出发,分析了建筑先锋派发展至今的三个阶段,发现了三个当代建筑先锋主义美学的显著特点:其一,整个美学大厦建立在非欧几何的基础上;其二,数字化操作,使建筑从原来的功能或空间关系组合改变为探讨“生成”问题--或者说,从构造走向生成:其三,建筑定义极其泛化,而有关“整合”的思想突破了过去倾向于元素分解的做法。因此,本文沿着批判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遵照门罗实验美学的三个美学范畴,即审美形态、审美心理和审美价值对当代建筑先锋主义美学做出了现象之后的批判性解读。也许,本文得到的最为关键的结论就是先锋主义建筑从分解向生成与整合的转向。最后,我总结了建筑先锋主义美学的批判性、实验性与先锋性的审美价值观念,正是这种美学批判性使建筑美学得以发展,从而来建构建筑先锋派研究视角的美学评价新体系。可以用这种先锋主义的美学批判性来反观中国当前的建筑先锋实验。
其他文献
本论文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南山地城镇生态化规划建设与管理”(批号:50178068)。 数千年来,人类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以加速度改造自然,从而大大地改变了世界,却
随着20世纪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房地产业的逐步成熟,这种封闭式小区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出现“造镇”、“造城”的规模,这不仅给“封闭住区”自身带来的严重的管理问题,同时
资源型城市可以通过“退二进三”实现城市转型发展,以商业服务业作为典型的第三产业将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成败的关键。同时,由于资源转型城市处于城市转型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商业
如今,全球能源形势已经非常严峻。随着世界能源消费的逐年增长和一次能源的不可逆性减少,节约现有一次能源、开发新型能源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同样,我国的能源使用现状也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建模技术作为一项辅助技术工具,已经逐渐深入到建筑设计行业之中。由于建筑学本身思想和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建筑造型设计方面的要求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的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娱乐活动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概述了商业性娱乐场所的历史发展,对商业性娱乐场所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适应
土遗址作为遗址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而在其上建造的土遗址博物馆,无论是开敞式还是封闭式对于其所在地区的参观游览者和居民往往形成了具
当今社会,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建筑的多元表达提供了多种可能。由尤金·维奥雷·勒·杜克倡导,经奈尔维发展的结构表现主义风格的建筑,近一个时期以来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特别
本文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出现的,对于理性主义建筑形式盲目模仿,而最终的设计成果却十分缺乏合理性的现象,称为伪理性现象。通过回顾词源学、哲学和建筑学范畴的理性概
2002年后,上海青浦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营造活动。随着大量知名中外建筑师的参与,以及政府的积极推动,青浦已经从一个传统的江南水乡转变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最前沿,也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