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现代文献中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取穴规律,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疗效。为后期研发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器提供相关数据参数及临床证据,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和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方面: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V2.0、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和Pub Med中有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建立数据库,利用软件Excel、Modeler18.0和Gephi对相关数据进行频次分析、配伍关联性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2、临床研究方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连续14天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徒手肌力分级(Manual Muscle Testing,MMT)、功能独立性评分(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下肢功能评分(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Scale,LEFS)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本试验研究共录入963条针灸处方,包含267个腧穴,总频次为9948。(2)频次分析结果:使用次数居前10的腧穴为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三阴交、肩髃、环跳、外关、太冲、手三里;善用五输穴、交会穴和原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要取穴经脉;以上下肢和头面颈部的腧穴最为常用,取穴具有远近、上下配穴的特点。电针或电刺激的干预时间以30分钟为主,其次是20分钟;刺激波形以疏密波最为常用,连续波次之;大多数文献没有描述刺激频率,有记载的则以低频刺激为主,主要集中在20Hz以下。(3)腧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解溪和足三里配伍最为密切,解溪、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阳陵泉、环跳、梁丘之间具有高频配伍关系;特定穴以下合穴和五输穴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三焦经—胆经—大肠经”在经络中联系密切;取穴部位多集中在上下肢。(4)复杂网络分析结果:腧穴配伍的复杂网络为无标度网络模型,具备小世界网络的特征;经过度分析发现,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为腧穴配伍的中心腧穴;K-core网络分析显示,腧穴配伍有48个核心腧穴,最为核心的10个腧穴为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外关、三阴交、肩髃、环跳、太冲、内关。2、临床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实际观察56例,脱失率为6.67%,在研究计划范围之内。(2)经统计分析可知,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3)在MMT和LEFS方面,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FIM方面,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5)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的基本体征、安全性分级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1、数据挖掘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取穴多取手足阳明经、少阳经和足太阴脾经腧穴。腧穴配伍以五输穴与下合穴为主,核心腧穴以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外关、三阴交、肩髃、环跳、太冲、内关、血海、手三里、阴陵泉、委中、风市、百会、昆仑、悬钟、风池、梁丘为主。取穴部位多在偏瘫肢体侧,局远联用,上下结合。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下肢障碍患者的肌力和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使患侧肢体的下肢功能得到提升,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在两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简便易操作,可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