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是一种先天性的淋巴系统发育畸形疾病,常导致外貌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LM虽为良性病变,但由于病灶常侵入周围组织或器官,边界不清,故治疗较为困难。2012年,新英格兰杂志报道,口服西地那非对一例淋巴管畸形患儿的治疗有效,随后,西地那非成为淋巴管畸形治疗中的研究热点,该药物的应用为L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相关的作用机制未见报道。在病理结构上,淋巴管畸形内皮细胞(Lymphatic Malformation Endotheljal ccells,LMECs)是 LM 病灶的主要组成细胞,有研究表明,淋巴管畸形中的LMECs存在异常增殖,常伴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 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的表达增加,在LM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西地那非对体外培养的人淋巴管畸形内皮细胞HLMECs增殖的影响,检测VEGF-C和VEGFR-3表达量的改变,在细胞水平探究西地那非治疗淋巴管畸形的潜能及可能机制,为西地那非用于LM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舌淋巴管畸形切除,并得到手术后病理证实的组织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人淋巴管畸形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染色CD-31及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进行细胞鉴定;以不同浓度的西地那非(1、2、5、10 μmol/L)作用于HLMECs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HLMECs形态的变化,MTT比色法和EdU染色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表达的变化。使用SPSS 21.0软件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加LSD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组织块培养72 h后开始有细胞爬出,细胞呈多角形,单层贴壁生长,如鹅卵石状,生长速度较缓慢。细胞传代后,细胞变为长梭形,形态不规则,增殖速度加快;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LYVE-1和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均呈阳性表达,证实所获细胞为该淋巴管畸形内皮细胞;西地那非作用后,随着药物浓度的上升,细胞密度逐渐下降,细胞增殖速度减慢,2 μmol/L细胞组即出现肉眼可观测的密度下降,在10μmol/L时,细胞质出现颗粒状改变,胞膜变得不完整,细胞贴壁能力差,且细胞膨大,形态不规则;EdU染色显示了细胞增值率随着西地那非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浓度2 μmol/L组开始出现细胞增殖率下降(P<0.05),MTT结果与以上吻合,且显示相同浓度药物处理时,刺激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P<0.05),说明西地那非对淋巴管畸形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兼具浓度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Western Blot显示VEGF-C自西地那非5 μmol/L剂量组出现表达降低(P<0.05),而VEGFR-3则在1 μmol/L出现下调(P<0.05),各实验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西地那非对体外培养的HLMECs有增殖抑制作用,使HLMECs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降低,这可能是其治疗LM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