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0年第一个施用于临床的单通道耳蜗植入装置研制成功,到80年代初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研究小组开发了第一个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体,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人工耳蜗成为帮助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功能的可靠手段。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6万余例耳聋患者成功植入人工耳蜗,依靠人工耳蜗达到聆听和交流的目的,实现了“哑巴说话,铁树开花”的神话。本课题主要探讨了人工耳蜗的植入效果和用于其效果评价的测听材料的开发,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同类型电极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康复效果比较近10多年来,国际上人工耳蜗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很多公司也开发了自己的产品。我国自1995年引进多通道人工耳蜗装置后,目前市场有多种不同类型电极的产品可供患者选择。本研究对植入不同类型电极的人工耳蜗的患者进行分组比较,通过问卷分级的方法评估各组患者术后的听觉能力和言语可懂度,并回顾分析各组患者开机后阈值、最大舒适级、动态范围有无统计学差异,从而试图探讨不同类型电极人工耳蜗植入者疗效是否存在差异。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种类电极的阈值、最大舒适级和动态范围有一定差别:美国90K组与其它三组相比阈值最低,即所需刺激量最小;奥地利Mede1C40+组的最大舒适级和动态范围更大,理论上讲动态范围越大,声音失真度就越小,但也有观点认为过大的动态范围会造成较大噪音。调查随访的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电极植入者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得分情况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电极植入术后均能产生良好效果,所有植入者都能不同程度地获益于人工耳蜗。大部分患者开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可以不借助唇读而理解常用短句或与人交流,可以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意思,甚至有的患者已经可以使用电话与熟人交谈。第二部分语后聋患者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觉效果分析目前,人工耳蜗对于语前聋和语后聋患者都具有较为肯定的效果,但普遍认为语后聋患者具有听觉记忆和言语表达能力,通常较语前聋患者能更快地达到较佳的听觉言语水平。但鉴于不同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性,方便有效的评估方法仍然有待商榷。本研究通过对植入多通道人工耳蜗的32例语后聋患者进行心理物理测试和听觉行为能力分级、言语可懂度分级的评估,试图寻找一种快捷有效的评估方法。另外继续第一部分对植入相同电极的语前聋和语后聋患者的阈值(T-levels)、最大舒适级(C-levels/M-levels)、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的差别进行了统计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植入相同电极的语前聋患者和语后聋患者之间开机半年后的纯音听阈、主观阈值、最大舒适级、动态范围无明显差异(P>0.05),但语后聋患者听觉能力(CAP)和言语能力(SIR)得分高于语前聋患者,考虑是因为语后聋患者有听觉经验,利用相同的听觉线索能获得更多信息。观察还发现大部分(87.5%)语后聋患者植入耳蜗3个月到一年内可与人自由交流,部分(25%)可使用电话与熟人简单通话。有患者表示喜爱听音乐,但对电台广播接收效果不佳。几乎所有语后聋患者都认为在安静环境中聆听效果明显好于噪杂环境。第三部分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电诱发镫骨肌反射检测人工耳蜗是一种高科技生物医学工程装置,植入手术的成功和植入设备的完好是患者重获听觉的基础,患者的有效使用还有赖于外部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对于不能明确表达感受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使用主观心理物理方法来测定阈值(Threshold)和最大舒适级(Maximum Comfortable Level MCL)来调试言语处理器常存在困难,即使是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主观方法测得的MCL结果有时也缺乏可靠性。因而寻找客观并且可靠的测定方法,来评价由植入体至听觉中枢传导通路的正常,并指导人工耳蜗的准确调试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对36名受试者共108个电极进行检测,其中11位受试者共33个电极未引出镫骨肌反射(ESR),检出率为69.44%。观察发现各电极镫骨肌反射阈值远远大于主观阈值,接近最大舒适级,ESRT在主观阈值和最大舒适级之间动态范围的80%~90%左右。镫骨肌反射阈值与最大舒适级无统计学差异。ESRT与MCL问显著相关。电诱发镫骨肌反射可以在术中对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后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听觉传导功能,即时做出客观评价,只要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观察到电诱发镫骨肌反射即说明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设备完好,听觉传导通路正常。探测耳的鼓膜、鼓室、听骨链功能或反射弧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将影响ESR检测结果,因此术中ESR不能引出,既不能说明植入者听神经功能不良,也不能说明植入装置工作不正常。但ESR又是衡量作用电极是否成功植入耳蜗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术中未引出ESR的患者,术者应高度重视并分析原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本研究结果证实ESRT接近MCL,无统计学差异,考虑可作为主观测试的补充并在主观测试难于进行时发挥重要作用,使调试更加科学、准确。第四部分嘈杂语噪声下普通话儿童言语识别句表的标准化及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初步应用随着我国耳科学和听力学的发展,特别是助听器、多导人工耳蜗等听觉植入开始广泛应用于感音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康复,临床听力学工作者日益意识到发展中文言语测听材料和方法的急迫性。本研究致力于发展一套适用于儿童和成人的噪声下的汉语普通话语句测听材料,可用于听觉植入使用者言语识别力的评估,评价植入者的言语识别及言语/语言发展成效,判定患者是否能从听觉植入中受益,比较不同助听装置及/或处理策略的差异,随访评定康复进程,修正康复方案。经过语句材料的编撰、录音制作、验证同质性、逐个调整关键词噪声强度、验证表问等价性,最终发展了一套嘈杂语噪声下普通话儿童言语识别句表,本套测听材料包含27张等价句表,每表9个测试句,50个关键词。通过对正常儿童和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用本套句表进行言语测听后发现,即使和听力正常儿童经历了相同的听觉年龄,耳蜗植入儿童在噪音环境下的听辨能力也远远低于正常儿童。研究结果还表明人工耳蜗植入者之间的康复效果也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虽然大部分患者通过使用人工耳蜗可以达到较好的纯音听阈水平,约在20 dB nHL~40 dBnHL,但即使是相同的纯音听阈水平的患者,其噪声环境下听辨能力得分仍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