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褐斑病(Diplocarponmali)是引起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在各苹果产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目前,国内外对苹果褐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了解很少,为了深入研究褐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为病害预测和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2008-2010年,通过人工接种、田间监测和室内流行学试验,对褐斑病菌越冬孢子的发生期、病害的周年流行动态、病菌产孢和侵染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田间流行监测结果表明:3月份苹果褐斑病越冬病叶上可镜检到大量拟分生孢子,4月份拟分生孢子数量明显增加,5月上旬达最高峰。5月份,从果园内采集的越冬病叶中,80%以上的病叶都能产生拟分生孢子,产生拟分生孢子的子座数量占镜检总子座的40%以上。苹果褐斑病的越冬病叶上也能产生子囊孢子,2010年5月24日和6月23日采集的越冬病叶中,分别在27%和9%病叶上镜检到子囊孢子,产有子囊孢子的子座数占总检测子座的分别为5.3%和1.3%。在2009和2010的系统监测中,苹果褐斑病的病叶最早始见于5月3日;6月底之前果园内仅见到零星的病斑,病叶率都不超过0.5%;7月份果园内发病很轻,7月底病叶率也仅为3.5%;8、9月份是褐斑病的严重发病期,在2-3周内病叶率从5%以下迅速发展为90%以上;10、11月份随天气转凉病害发展缓慢。自9月上旬开始,褐斑病叶上开始产生一种小型的孢子。这些结果表明,4-6月份是褐斑病菌的初侵染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以子囊孢子侵染为主;7月份是病原菌的累积期;8-9月份是褐斑的盛发期和大量落叶期;10-11月份是褐斑病菌的越冬准备期。
控温、控湿条件下流行学研究表明:3月初采集的越冬病叶在0-30℃下都产生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15.5℃。越冬后病菌产孢需要高湿条件。将越冬病叶湿润或直接置于相对湿度97%以上的环境中,病菌在6h内产生大量拟分生孢子。3月初采集的越冬病叶,在15或20℃下经36h以上保湿处理后产生少量子囊盘,子囊盘的检出频率为0.34%。苹果褐斑病的越冬病叶在一般的果园环境条件下都能产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地面湿度大有利于子囊孢子的产生,病叶落叶越晚越有利于病菌越冬。根据室内测定和田间监测结果推测:春季,当日均气温达到或超过5℃,遇5mm以上的降雨,被湿润的越冬病叶6h内可产生大量拟分生孢子。当日均温接近或超过15℃时,遇24h以上的阴雨过程,越冬后病菌就产生子裘孢子。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具致病性,为褐斑病的初侵染提供大量菌源。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苹果褐斑病的分生孢子在5-30℃范围内都能萌发,25℃下萌发率最高,20℃时孢子萌发的芽管最长。分生孢子的萌发需要自由水,相对湿度为100%时仅有个别孢子萌发。在15、20和25℃下,分生孢子遇水后3h即可萌发,25℃下经5h孢子萌发率超过50%。分生孢子在6个温度下的萌发动态可用6个逻辑斯蒂模型描述。
苹果褐斑病的病叶在5-30℃下都能产孢,20℃下产孢量最大。高湿能促进褐斑病病叶产孢,叶面湿润时病斑产孢量最大,相对湿度为100%时产孢量次之,当相对湿度低于95%时,病斑的产孢量明显减少。
田间分生孢子的接种结果表明:7月下旬接种的叶片潜育期长,为23d;8-9月份接种接种的叶片潜育期短为11天,不同龄期的叶片抗病性差异不大。温室内接种的叶片的潜育期明显长于的自然条件下接种的叶片,说明环境的温湿度,尤其是湿度对褐斑的发病与产孢影响较大。